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发展报告(2021年》发布
2021-12-23|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2021年我国工业百强县(市)呈现六大特点,“十四五”时期县(市)工业发展将面临五大新契机

县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发展报告(2021年)》指出,2021年我国工业百强县(市)呈现六大特点,“十四五”时期县(市)工业发展将面临五大新契机。


《报告》显示,2021年工业百强县(市)分布于18个省(区、市),江苏浙江合计占据48席。江苏、浙江的工业百强县(市)数量一直位居各省份的前列,2021年均入围24个,两省合计达到48个,占据百强县(市)数量的近半壁江山。福建、河南、山东、湖南依次为9个、7个、6个和5个,湖北、内蒙古、安徽各4个,江西3个,陕西、河北各2个,贵州、新疆、宁夏、辽宁、广东、云南各1个。除了四个直辖市不参选,山西、吉林、黑龙江、广西、海南、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均无百强县(市)。



2021年中国工业百强区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福建等15个省份,其中江苏省23个,广东省21个,浙江省13个,福建省11个,湖北省6个,湖南省5个,山东省、陕西省和四川省各4个,河北省3个,江西省2个,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云南省各1个。



在2021年创新竞争力百强县(市)榜单中,东部地区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创新百强县(市)中有78个位于东部,其中江苏有28个,浙江27个,两者合计超过全国半数,山东和福建分别有13个、8个,广东、河北各有1个;中部地区显示了一定实力,共有17个,其中安徽5个,湖北、湖南各4个,河南3个,江西1个;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县域创新实力较为薄弱,全国占比不足一成,其中四川4个,辽宁1个。



《报告》认为:


1、县域增长极筑牢,工业强支撑作用凸显。2021年工业百强县(市)以全国3.5%的县级行政区划数、6.2%的人口以及超过12%的从业人员,贡献了全国近10%的GDP、14%的工业增加值和15%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且在消费和出口两架马车的分量进一步提升,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2、东部保持双领先,城市群引领带动加速。2021年,东部县(市)数量占比三分之二,且在工业百强县(市)第一、二梯队中保持主导优势,延续了东多西少、南强北弱格局得以延续。绝大多数百强县(市)都位于城市群或经济区,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占据近半数,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亦拥有两位数的百强县(市)。


3、苏浙占据近半数,南方省份数量快增长。2021年,江苏、浙江均入围24个的工业百强县(市),合计达到48个,占据近总数的半壁讲述;福建、湖南、安徽、江西等南方省份的百强县(市)数量普遍上涨,云南首次有县(市)上榜。


4、创新蓄积厚动能,培植转型升级新标杆。2021年工业百强县(市)R&D经费支出合计突破2000亿元,约占全国比重的十分之一,昆山市、江阴市、常熟市、余姚市、新昌县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在3%以上。截至2020年底,江阴市、长兴县、常熟市、等百强县(市)均有企业获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2020年江阴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总数达650家,长沙县认定250家、总数近570家。


5、投资结构更优化,内外开放迈向高水平。工业百强县(市)工业投资总额在全国工业投资中的占比仍保持在10%以上,百强中有近九成县(市)工业投资实现增长,81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投资结构看,平湖、昆山、太仓、溧阳等多县(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均超过了40%,工业技改投资、战略新兴产业投资等方面总体也保持较快增长。随着中欧班列等新开放通道的开辟,部分内陆县(市)发展成为开放高地,以南昌县、长沙县、贵溪市等为代表,近年对外贸易和资本开放均迈上新台阶。


6、共同富裕居前列,释放扩内需巨大空间。2021年工业百强县(市)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低于全国平均值(2.64)的县(市)数量有98个,其中与全国省份中共同富裕程度居于前列的浙江省平均值(2.01)相比,有近七成县(市)都低于这一数值。2014年以来,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平均增速快于城镇近1.2个百分点,而 2021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合计接近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6.8%。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基础在县域,薄弱在县域,希望也在县域。“十四五”时期,县(市)工业发展将面临五大新契机:支撑乡村全面振兴,担当新时代更大使命;融入城市群新格局,培塑协同发展强动能;锚定创新驱动战略,构筑产业生态新高地;抢抓数字转型红利,破局高质量发展瓶颈;坚定绿色低碳发展,“双碳”压力中育新机。这更加需要县域工业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展现更大作为。

来源:中国信通院

上一篇: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更强增长极
下一篇:融象咨询荣获杭州市“雏鹰计划”企业认定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发展报告(2021年》发布
2021-12-23 | 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2021年我国工业百强县(市)呈现六大特点,“十四五”时期县(市)工业发展将面临五大新契机

县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发展报告(2021年)》指出,2021年我国工业百强县(市)呈现六大特点,“十四五”时期县(市)工业发展将面临五大新契机。


《报告》显示,2021年工业百强县(市)分布于18个省(区、市),江苏浙江合计占据48席。江苏、浙江的工业百强县(市)数量一直位居各省份的前列,2021年均入围24个,两省合计达到48个,占据百强县(市)数量的近半壁江山。福建、河南、山东、湖南依次为9个、7个、6个和5个,湖北、内蒙古、安徽各4个,江西3个,陕西、河北各2个,贵州、新疆、宁夏、辽宁、广东、云南各1个。除了四个直辖市不参选,山西、吉林、黑龙江、广西、海南、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均无百强县(市)。



2021年中国工业百强区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福建等15个省份,其中江苏省23个,广东省21个,浙江省13个,福建省11个,湖北省6个,湖南省5个,山东省、陕西省和四川省各4个,河北省3个,江西省2个,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云南省各1个。



在2021年创新竞争力百强县(市)榜单中,东部地区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创新百强县(市)中有78个位于东部,其中江苏有28个,浙江27个,两者合计超过全国半数,山东和福建分别有13个、8个,广东、河北各有1个;中部地区显示了一定实力,共有17个,其中安徽5个,湖北、湖南各4个,河南3个,江西1个;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县域创新实力较为薄弱,全国占比不足一成,其中四川4个,辽宁1个。



《报告》认为:


1、县域增长极筑牢,工业强支撑作用凸显。2021年工业百强县(市)以全国3.5%的县级行政区划数、6.2%的人口以及超过12%的从业人员,贡献了全国近10%的GDP、14%的工业增加值和15%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且在消费和出口两架马车的分量进一步提升,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2、东部保持双领先,城市群引领带动加速。2021年,东部县(市)数量占比三分之二,且在工业百强县(市)第一、二梯队中保持主导优势,延续了东多西少、南强北弱格局得以延续。绝大多数百强县(市)都位于城市群或经济区,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占据近半数,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亦拥有两位数的百强县(市)。


3、苏浙占据近半数,南方省份数量快增长。2021年,江苏、浙江均入围24个的工业百强县(市),合计达到48个,占据近总数的半壁讲述;福建、湖南、安徽、江西等南方省份的百强县(市)数量普遍上涨,云南首次有县(市)上榜。


4、创新蓄积厚动能,培植转型升级新标杆。2021年工业百强县(市)R&D经费支出合计突破2000亿元,约占全国比重的十分之一,昆山市、江阴市、常熟市、余姚市、新昌县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在3%以上。截至2020年底,江阴市、长兴县、常熟市、等百强县(市)均有企业获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2020年江阴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总数达650家,长沙县认定250家、总数近570家。


5、投资结构更优化,内外开放迈向高水平。工业百强县(市)工业投资总额在全国工业投资中的占比仍保持在10%以上,百强中有近九成县(市)工业投资实现增长,81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投资结构看,平湖、昆山、太仓、溧阳等多县(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均超过了40%,工业技改投资、战略新兴产业投资等方面总体也保持较快增长。随着中欧班列等新开放通道的开辟,部分内陆县(市)发展成为开放高地,以南昌县、长沙县、贵溪市等为代表,近年对外贸易和资本开放均迈上新台阶。


6、共同富裕居前列,释放扩内需巨大空间。2021年工业百强县(市)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低于全国平均值(2.64)的县(市)数量有98个,其中与全国省份中共同富裕程度居于前列的浙江省平均值(2.01)相比,有近七成县(市)都低于这一数值。2014年以来,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平均增速快于城镇近1.2个百分点,而 2021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合计接近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6.8%。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基础在县域,薄弱在县域,希望也在县域。“十四五”时期,县(市)工业发展将面临五大新契机:支撑乡村全面振兴,担当新时代更大使命;融入城市群新格局,培塑协同发展强动能;锚定创新驱动战略,构筑产业生态新高地;抢抓数字转型红利,破局高质量发展瓶颈;坚定绿色低碳发展,“双碳”压力中育新机。这更加需要县域工业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展现更大作为。

来源:中国信通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