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发挥双重优势,让产业链供应链更有“韧”性
2021-12-16|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提升产业能力,赋能产业链创新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其中明确“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供应链韧性”。


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仍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我们必须完成的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应大力加强政企协作,增加有效科研投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其是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中获得稳固的优势。


产业链:从“大而全”到“大而强”


产业链大而全是基础,大而强则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十四五”开局之年,从中央到地方、从部门到业界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围绕重点行业,补短板、锻长板,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当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总体态势是由“大而全”向“大而强”跃迁,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由规模体量优势转变为创新应用优势。我国以往依靠大规模组装、低价格竞争参与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这一态势已经随着成本优势的弱化而表现出动力不足,但同时要看到,我国发展空间大、应用场景多、创新应用强的优势日益凸显。


我国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增强,在高速铁路、高速计算机、量子通讯、5G网络、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我国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治理体系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为下一个阶段的供应链智能化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基础市场环境,这同样将吸引全球创新企业加速集聚,推动我国从生产制造基地向全球供应链创新应用高地转变。


此外,受人工成本上涨、资源环境压力、部分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等因素影响,国内制造业可能会出现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链条式外迁问题。面对当前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并呈现本地化、多元化、区域化发展趋势,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仍是我们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完成的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形成企业融通发展局面


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上中下游企业,都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实施主体。企业如何为确保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多作新贡献?


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指明了中国企业未来的主要发力方向。

近年来,中国企业创新研发,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当前,创新成为确保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关键。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政策,汇聚创新力量、构筑创新平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弥补市场创新短板。企业应该加强政企协作,增加科研投入,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尤其是重视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完善的产业链通常由少量占据行业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以及众多围绕在龙头企业上下游、资产规模较小但在某些细分领域有较强实力的中小企业共同组成。因此,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需要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及一大批专业化优势明显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龙头企业可强化技术创新和集中力量攻关,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科技中小企业则可重点推进“全产业链持续创新能力建设”,特别是要推动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产业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发挥体制和市场双重优势


当前来自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挑战依然存在,特别是新冠疫情冲击下,部分生产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上下游供应链的生产交换受到影响,进一步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更为重要。


我国可以发挥体制和市场的双重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重大核心技术方面,从人才、市场、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组织全国资源持续投入、集中攻关。同时,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科技创新,大力培育“专精特新”科技企业,攻克细分领域的技术难题。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通过税收、资金、知识产权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优先使用国产化设备和产品;建设并维护好科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包括股权投资市场、股票市场等,为我国的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源源不断的金融支持。

大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重点加强制造业产业链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对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自主可控能力。加强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利用数字经济发展优势,赋能产业链创新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双重优势,让产业链供应链更“韧”性。

上一篇:建设加氢站近50座!未来五年,浙江将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培育
下一篇:汽车产业“芯”事如何破解?产业链协同破解发展难题
发挥双重优势,让产业链供应链更有“韧”性
2021-12-16 | 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提升产业能力,赋能产业链创新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其中明确“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供应链韧性”。


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仍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我们必须完成的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应大力加强政企协作,增加有效科研投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其是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中获得稳固的优势。


产业链:从“大而全”到“大而强”


产业链大而全是基础,大而强则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十四五”开局之年,从中央到地方、从部门到业界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围绕重点行业,补短板、锻长板,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当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总体态势是由“大而全”向“大而强”跃迁,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由规模体量优势转变为创新应用优势。我国以往依靠大规模组装、低价格竞争参与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这一态势已经随着成本优势的弱化而表现出动力不足,但同时要看到,我国发展空间大、应用场景多、创新应用强的优势日益凸显。


我国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增强,在高速铁路、高速计算机、量子通讯、5G网络、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我国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治理体系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为下一个阶段的供应链智能化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基础市场环境,这同样将吸引全球创新企业加速集聚,推动我国从生产制造基地向全球供应链创新应用高地转变。


此外,受人工成本上涨、资源环境压力、部分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等因素影响,国内制造业可能会出现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链条式外迁问题。面对当前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并呈现本地化、多元化、区域化发展趋势,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仍是我们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完成的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形成企业融通发展局面


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上中下游企业,都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实施主体。企业如何为确保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多作新贡献?


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指明了中国企业未来的主要发力方向。

近年来,中国企业创新研发,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当前,创新成为确保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关键。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政策,汇聚创新力量、构筑创新平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弥补市场创新短板。企业应该加强政企协作,增加科研投入,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尤其是重视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完善的产业链通常由少量占据行业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以及众多围绕在龙头企业上下游、资产规模较小但在某些细分领域有较强实力的中小企业共同组成。因此,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需要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及一大批专业化优势明显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龙头企业可强化技术创新和集中力量攻关,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科技中小企业则可重点推进“全产业链持续创新能力建设”,特别是要推动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产业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发挥体制和市场双重优势


当前来自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挑战依然存在,特别是新冠疫情冲击下,部分生产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上下游供应链的生产交换受到影响,进一步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更为重要。


我国可以发挥体制和市场的双重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重大核心技术方面,从人才、市场、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组织全国资源持续投入、集中攻关。同时,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科技创新,大力培育“专精特新”科技企业,攻克细分领域的技术难题。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通过税收、资金、知识产权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优先使用国产化设备和产品;建设并维护好科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包括股权投资市场、股票市场等,为我国的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源源不断的金融支持。

大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重点加强制造业产业链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对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自主可控能力。加强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利用数字经济发展优势,赋能产业链创新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双重优势,让产业链供应链更“韧”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