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双城记”,很多人会首先想起作家狄更斯那部名作,实际上这个词在当代已被赋予全新内涵,在浙江,它特指杭州和宁波两座区域中心城市协同发展。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在首站访问宁波时提出要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推动两市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为全省全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浙江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前不久举行的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上,“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培育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也被一再提及。推进由杭州和宁波两市构成的都市圈协同发展,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新区域发展格局的关键步骤。
通常情况下,要培育和壮大都市圈规模,离不开产业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生动的产业协同范例,大湾区由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城市群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其中港澳广深四地因创新研发能力突出,承担了运营总部角色,其余城市传统制造业发达、产业链齐全,承担了具体的产业承接角色。在具体任务分布上,珠海、佛山作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深圳、东莞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核心,香港则被支持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大湾区内城市间既能实现产业互补,同时也能承担起各自特殊角色,带动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
按照分析大湾区产业协同的思路,比较杭州和宁波“双城”目前的产业格局就能发现,两地产业存在互补可能。杭州是全国知名的数字经济强市,宁波则在传统制造业上拥有足够实力,两地都是所在区域内的经济核心城市,宁波的硬核制造业可以借力杭州的数字产业集群和基础研究优势,从而形成产业高地,实现产业互补。
但理想和现实间总存在差异,双城“互补”格局并未形成。有机构曾以杭甬两千余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统计过两地企业对外投资情况,发现双城产业互投比重偏低:杭州上市公司偏好在嘉兴、绍兴、湖州等地进行产业投资;宁波上市公司则倾向于将子公司开到北上深等一线城市。此外,两地优势产业互投态势也不容乐观:杭州数字经济上市公司和宁波制造业上市公司都倾向于将产业投资布局到省外,仅有极少数公司实现了互投。将杭州数字经济优势和宁波制造业优势深度融合,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显然需要政策进一步引导。
大湾区产业协同之所以成熟,一个重要原因是纳入都市圈的城市较多,相互之间辐射半径能得到充分融合,既能加速城市间能级抬升,又让地区间企业互投更加频繁。杭州和宁波中间隔着绍兴市,有分析人士指出杭州的辐射半径基本处于诸暨一带,而宁波的辐射半径是上虞、新昌、嵊州一带,两地辐射区没有明显重叠。将绍兴纳入到杭甬“双城”联动发展中来已被纳入顶层设计考量。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支持绍兴融杭联甬打造网络大城市”。两年前,浙江也已出台过《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唱好杭甬“双城记”,实际上是默认要下好“杭绍甬联动”这盘棋。
让“双城”产业辐射区重叠只是第一步,培育实打实能联动得起来的产业才是关键。浙江省政府去年举行唱好杭甬“双城记”新闻发布会时,已明确提出要打造十大标志性成果,实施杭绍甬产业创新带共建工程便是其中之一,力争短时间内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链,并形成“研发总部+核心制造+周边配套制造”全链条,构建科创产业高地,充分调动起杭甬两地企业参与产业投资的积极性。截至目前,部分智能网联汽车、航空物流等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已入驻杭甬产业廊道。
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必要要求。未来,杭甬两地将通过省市联动、协同推进,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产业合作机制,筑就产业高地,加快达成双向互动、一体发展态势,提升城市综合发展能级,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综合整理自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
提到“双城记”,很多人会首先想起作家狄更斯那部名作,实际上这个词在当代已被赋予全新内涵,在浙江,它特指杭州和宁波两座区域中心城市协同发展。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在首站访问宁波时提出要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推动两市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为全省全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浙江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前不久举行的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上,“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培育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也被一再提及。推进由杭州和宁波两市构成的都市圈协同发展,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新区域发展格局的关键步骤。
通常情况下,要培育和壮大都市圈规模,离不开产业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生动的产业协同范例,大湾区由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城市群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其中港澳广深四地因创新研发能力突出,承担了运营总部角色,其余城市传统制造业发达、产业链齐全,承担了具体的产业承接角色。在具体任务分布上,珠海、佛山作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深圳、东莞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核心,香港则被支持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大湾区内城市间既能实现产业互补,同时也能承担起各自特殊角色,带动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
按照分析大湾区产业协同的思路,比较杭州和宁波“双城”目前的产业格局就能发现,两地产业存在互补可能。杭州是全国知名的数字经济强市,宁波则在传统制造业上拥有足够实力,两地都是所在区域内的经济核心城市,宁波的硬核制造业可以借力杭州的数字产业集群和基础研究优势,从而形成产业高地,实现产业互补。
但理想和现实间总存在差异,双城“互补”格局并未形成。有机构曾以杭甬两千余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统计过两地企业对外投资情况,发现双城产业互投比重偏低:杭州上市公司偏好在嘉兴、绍兴、湖州等地进行产业投资;宁波上市公司则倾向于将子公司开到北上深等一线城市。此外,两地优势产业互投态势也不容乐观:杭州数字经济上市公司和宁波制造业上市公司都倾向于将产业投资布局到省外,仅有极少数公司实现了互投。将杭州数字经济优势和宁波制造业优势深度融合,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显然需要政策进一步引导。
大湾区产业协同之所以成熟,一个重要原因是纳入都市圈的城市较多,相互之间辐射半径能得到充分融合,既能加速城市间能级抬升,又让地区间企业互投更加频繁。杭州和宁波中间隔着绍兴市,有分析人士指出杭州的辐射半径基本处于诸暨一带,而宁波的辐射半径是上虞、新昌、嵊州一带,两地辐射区没有明显重叠。将绍兴纳入到杭甬“双城”联动发展中来已被纳入顶层设计考量。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支持绍兴融杭联甬打造网络大城市”。两年前,浙江也已出台过《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唱好杭甬“双城记”,实际上是默认要下好“杭绍甬联动”这盘棋。
让“双城”产业辐射区重叠只是第一步,培育实打实能联动得起来的产业才是关键。浙江省政府去年举行唱好杭甬“双城记”新闻发布会时,已明确提出要打造十大标志性成果,实施杭绍甬产业创新带共建工程便是其中之一,力争短时间内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链,并形成“研发总部+核心制造+周边配套制造”全链条,构建科创产业高地,充分调动起杭甬两地企业参与产业投资的积极性。截至目前,部分智能网联汽车、航空物流等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已入驻杭甬产业廊道。
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必要要求。未来,杭甬两地将通过省市联动、协同推进,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产业合作机制,筑就产业高地,加快达成双向互动、一体发展态势,提升城市综合发展能级,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综合整理自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