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地方产业集群培育、智慧城市建设再迎利好?《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解读!
2022-07-22|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旨在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

《方案》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44项任务举措。在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做出详细阐述的同时,《方案》围绕城市未来产业布局优化、产业园区建设和招商、数字政府建设等热点也做出明确规划,对我国“十四五”期间培育地方产业集群、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有重要参考意义。


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国际竞争力

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等功能和设施

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高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提出“制造业立市”口号,这里的“制造业”即先进制造业,背后是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方案》洞悉该趋势,提出将一般制造业移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取而代之,符合时代趋势。对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来说是重大利好。

从培育都市圈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说,先进制造业的集聚更有利于强化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格局。除特大城市外,部分具备优势产业的二三线城市同样能从先进制造业集聚中吃到发展红利。

推动产业园区建设、支持精准招商

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国家级新区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完善郊区新城功能,引入优质资源、促进产城融合,强化与中心城区快速交通连接,实现组团式发展。

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推动要素条件良好、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较大的小城市加快发展,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增强要素集聚能力、产业承接能力和人口吸引力。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

《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示范作用,促进产城融合,跟近年来国家大力培育各地优势产业集群,推动高质量都市圈建设密不可分。另一方面,鼓励小城市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意在鼓励中小城市摸清产业家底,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新路,对地方政府精准招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方案》并未对中小城市的规模和层次做出明确界定,突出了“因地制宜”,区位条件好的中小城市可重点培育产业承接能力,县域经济有一定基础的中小城市则可在服务业和产业园区培育上下功夫。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治理能力提升

推行城市数据一网通用,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因地制宜部署“城市数据大脑”建设,促进行业部门间数据共享、构建数据资源体系,增强城市运行管理、决策辅助和应急处置能力。

丰富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发展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出行、智慧街区、智慧社区、智慧楼宇、智慧商圈、智慧安防和智慧应急。

“城市大脑”这一模式来自于数字化改革先行省浙江。《方案》重点提及“城市数据大脑”意在普及浙江先进经验,以“城市大脑”带动政务部门数据连通,打造定制化的数字政务应用,鼓励地方政府在城市日常运行管理上引入多样的数字化手段,营造丰富的数字治理场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步伐。

丰富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的提法则鼓励更多来自不同行业的智慧城市建设商入局,与地方政府展开合作,共同参与城市能级提升建设,构建新型城镇化格局。

从长远来看,我国已从高速城镇化转向高质量新型城镇化。《方案》中的不少措施都着眼于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完善数字治理能有效解决当前各级城镇在产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形成。

根据《方案》等综合整理

上一篇:数字经济怎么发展?各地行动规划盘点
下一篇:强强联手塑产业高地 唱响杭甬互联“双城记”
地方产业集群培育、智慧城市建设再迎利好?《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解读!
2022-07-22 | 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旨在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

《方案》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44项任务举措。在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做出详细阐述的同时,《方案》围绕城市未来产业布局优化、产业园区建设和招商、数字政府建设等热点也做出明确规划,对我国“十四五”期间培育地方产业集群、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有重要参考意义。


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国际竞争力

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等功能和设施

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高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提出“制造业立市”口号,这里的“制造业”即先进制造业,背后是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方案》洞悉该趋势,提出将一般制造业移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取而代之,符合时代趋势。对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来说是重大利好。

从培育都市圈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说,先进制造业的集聚更有利于强化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格局。除特大城市外,部分具备优势产业的二三线城市同样能从先进制造业集聚中吃到发展红利。

推动产业园区建设、支持精准招商

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国家级新区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完善郊区新城功能,引入优质资源、促进产城融合,强化与中心城区快速交通连接,实现组团式发展。

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推动要素条件良好、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较大的小城市加快发展,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增强要素集聚能力、产业承接能力和人口吸引力。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

《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示范作用,促进产城融合,跟近年来国家大力培育各地优势产业集群,推动高质量都市圈建设密不可分。另一方面,鼓励小城市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意在鼓励中小城市摸清产业家底,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新路,对地方政府精准招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方案》并未对中小城市的规模和层次做出明确界定,突出了“因地制宜”,区位条件好的中小城市可重点培育产业承接能力,县域经济有一定基础的中小城市则可在服务业和产业园区培育上下功夫。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治理能力提升

推行城市数据一网通用,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因地制宜部署“城市数据大脑”建设,促进行业部门间数据共享、构建数据资源体系,增强城市运行管理、决策辅助和应急处置能力。

丰富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发展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出行、智慧街区、智慧社区、智慧楼宇、智慧商圈、智慧安防和智慧应急。

“城市大脑”这一模式来自于数字化改革先行省浙江。《方案》重点提及“城市数据大脑”意在普及浙江先进经验,以“城市大脑”带动政务部门数据连通,打造定制化的数字政务应用,鼓励地方政府在城市日常运行管理上引入多样的数字化手段,营造丰富的数字治理场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步伐。

丰富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的提法则鼓励更多来自不同行业的智慧城市建设商入局,与地方政府展开合作,共同参与城市能级提升建设,构建新型城镇化格局。

从长远来看,我国已从高速城镇化转向高质量新型城镇化。《方案》中的不少措施都着眼于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完善数字治理能有效解决当前各级城镇在产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形成。

根据《方案》等综合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