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浙江又有新方案
2022-06-14|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加快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全方位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和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更好发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引领作用。

近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代拟起草《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以加快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全方位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和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更好发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引领作用。

POLICY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产业大脑探索数据价值化,以未来工厂引领企业组织形态变革,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融合发展驱动生产方式转变、产业链组织重构、商业模式创新、产业生态重塑,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全球数字变革高地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建成全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融合应用成效明显,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5万元/人以上,数字化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在质量提升、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绿色转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POLICY

主要任务


(一)建设产业大脑

1.提升产业大脑的应用赋能水平。有序推进企业大脑、行业大脑、产业大脑建设,形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高效协同的产业大脑体系。结合各类应用场景开发,建立微服务资源池,推动行业知识经验的沉淀集聚,加快基础工艺、控制方法、运行机理等工业知识的软件化、模型化,形成可复用的能力组件,建立“组件超市”,汇聚形成产业大脑知识中心和能力中心,面向各类重大应用建设和市场主体输出产业大脑实用能力。


2.建立产业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全省产业数据体系建设,推进工业设备联网和数据采集,提升工业数据集的开发应用能力,建设企业数据仓、行业数据仓和产业数据仓,逐步形成互联的产业数据体系,汇聚知识、机理模型和算法算力,支撑数据的价值挖掘。加强数据治理,开展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DCMM)国家标准贯标。以统一数据标准依法推进政府侧数据、行业侧数据及企业侧数据互通共享,实现综合集成和创新应用。到2025年,基本建成“省级+市级+行业/企业”的“1+11+N”产业数据资源体系。


3.加快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开展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开发推广一批面向产业链生态、新智造应用、共性技术等管用实用好用的应用场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工厂业务系统云端迁移,鼓励企业上平台用平台,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应用,打造产业链生态、提升细分行业产业大脑的智能决策能力与服务于产业链的能力。到2025年,建成行业产业大脑30个以上、应用场景300个以上。


(二)培育“未来工厂”


4.加快企业网络改造升级。支持企业综合运用 5G、时间敏感网络(TSN)、边缘计算等新型网络技术,改造企业内网,提升生产各环节网络化水平。推动5G全链接工厂建设,探索5G专网建设及运营模式。加快信息技术(IT)网络与生产控制 (OT)网络融合。支持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改造,推动工业设备跨协议互通,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到2025年,时间敏感网络(TSN)、IPv6等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广泛部署。


5.加快“数字化工厂”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数控机床、智能检测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数字化生产装备,对制造单元、产线、车间、工厂进行数字化技术改造,推广边缘存储、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支持企业开展设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业务系统云化等改造,推动工艺流程优化和精准管控。每年省级组织实施500项省级重点技改示范项目,省市县三级联动实施5000项以上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重点项目,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1.5万台。


6.加强“智能工厂”集成应用。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过程,推动多系统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和智能管控,加快推进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绿色化制造、精益化管理,实现对核心业务的精准预测、管理优化和自主决策,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和业务流程再造,提高智能决策、智能管理、智能运营、智能服务水平。到2025年,培育智能工厂1000家、制造业“云上企业”500家。


7.推进“未来工厂”创新突破。推进企业深度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以数据驱动生产流程再造、资源要素重组、生产方式转型、产业链协同和企业形态变革,打造一批创新引领型“领航工厂”、行业示范型“头雁工厂”、协同共生型“链主工厂”、服务发展型“平台工厂”,引领模式创新和新兴业态发展。到2025年,培育未来工厂100家。


(三)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融合发展


8.深化产业数据应用。支持企业打通生产现场数据、企业管理数据、供应链数据和产业链数据,面向生产现场实现制造工艺、生产流程、质量管理、设备维护和能耗管理的优化;面向生产管理实现供应链管理、生产管控和决策管理一体化;面向社会资源配置实现协同制造、制造能力交易、个性化定制、产品溯源与设计反馈优化。


9.推动“三链”协同发展。聚焦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加快推进“产业大脑+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价值链”融合。推动数字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重塑产业链组织、流程与模式。加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和一体化协同,重构设计协同、采购协同、物流协同、制造协同等体系。推动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提高生产运营效率、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和提升整体竞争能力。迭代升级产业链“一键通”等重大应用,强化产业链全渠道智能管控和动态优化,实现产业链运行态势和企业风险实时感知。


10.建立行业技术共享体系。汇聚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行业性平台企业等资源,输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工控安全等共性技术服务能力,加快智能工具、工业设计、机理模型、工业APP、共享实验室、行业数据、行业知识、行业解决方案等资源共享。推动建立共享资源的跨平台部署和调用机制,实现平台间数据互通、能力协同与服务共享。


11.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动设计与制造、生产与消费、管理与服务的数据贯通,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推动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实现订单、技工、产能等资源和数据共享,发展供应链金融、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绿色经济等新业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链协同能力。到2025年,开展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生产的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分别达20%、10%,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平台)600家。


(四)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


12.厘清数字化改造路径。重点围绕中小企业集聚、产业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推进“做样学样、牵头总包、标准合同、监理验收”等数字工程建设市场化改革举措的推广,加快企业内部组织重塑、业务流程再造等治理体制改革,采取“分行业推进、轻量级改造、工程化实施、平台化服务、实操型服务”等方式,打造应用示范样本,加快在全省细分行业批量化复制推广。到2025年,实现30个以上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全覆盖。


13.培育数字化改造示范样本。以提质增效、节能降本等中小企业迫切需求为导向,开发集成一批“小而精”“模块化”“组合式”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推广线上营销、远程协作、数字化办公、智能生产线等应用,由点及面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伸拓展,打造一批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的数字化改造示范样本,开展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县域示范样本创建活动。到2025年,创建数字化改造县域示范样本30个、企业示范样本100家。


14.加快示范样本复制推广。以区域(县域)试点示范先行,遵循“成熟一个样本、推广一个细分行业”的原则,推动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批量化跨区域复制推广到全省其他同行业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山区26县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实施“智造攀登”计划。打造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平台化服务能力,以线下企业端轻量化改造与线上SaaS化云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高质量、低成本快速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


(五)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15.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聚焦“415X”产业集群,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和共建共享,以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支撑,通过未来工厂标杆企业引领、场景式体验等方式,引导集群企业“上云用云”。探索发展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到2025年,培育30个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标杆。


16.推动小微企业园数字化。推动有条件的小微企业园加快建设数字化园区,提升园区物业服务、政务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环保服务等能力。统一数字化园区建设接口标准,推广应用集政府管理功能和小微园管理为一体的全省小微企业园 SaaS化管理平台。鼓励数字化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咨询、诊断、改造和平台化服务,加快小微企业的数字车间与数字工厂建设。到2025年,建设数字化示范小微企业园200个。


17.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推动大企业打造未来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链主企业引领的供应链体系和网络化组织体系,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提升和订单、产能、资源等共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到2025年,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200个,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MES普及率、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分别达到100%、85%和70%。


(六)推动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


18.推动离散型行业数字化转型。针对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机械、纺织服装、智能家居等离散型行业,推动跨车间、跨工厂、跨企业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广平台化设计与虚拟仿真、数字孪生、智能化生产、智能仓储、精益化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协同、个性化定制等重点应用。到2025年,重点工业企业工业设备联网率、装备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和80%。


19.推动流程型行业数字化转型。针对石化化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原材料等流程型行业,基于自动化控制、工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生产全流程运行数据模型,实现工艺改进、运行优化、设备智能运维、质量管控、能耗管理和安全生产。到2025年,流程行业重点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数字化率达到100%。


20.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围绕钢铁、石化、建材、造纸、化纤、纺织等重点行业,按照“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售后使用服务、绿色产品回收再利用”的路径,推动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全流程节能降碳改造和能源管控,丰富“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场景应用。到2025年,建成一批绿 色制造企业、绿色制造示范园区、绿色制造示范县。


21.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围绕石化、化工、医药、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开展“平台+生产安全”“平台+生态安全”“平台+能源安全”等行动,加强对“水电气”的数字化改造与安全监管,加快安全生产要素的网络化连接、平台化汇聚和智能化分析,引导企业建立集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系统评估等于一体的新型安全能力体系。


(七)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


22.提升数字化技术创新能力。加速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实施“信创”产业培育工程,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芯片、整机、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工业数据集、工业软件等基础技术体系的研究与推广,建设一批“信创”适配中心,构建自主可控软硬件生态。加快开发工业视觉检测、工业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云化机器人、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融合应用技术。打造边缘控制器、边缘云与智能网关,推动边缘计算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过程控制系统的融合,构建具备智能计算与实时优化能力的边缘工业控制系统。发展智能装备、工业级智能硬件、消费类智能终端等智能化产品。


23.加强数字化标准供给。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主体参与基础通用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等数字化标准制定。支持大中型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示范与分级贯标评定,引导企业依据标准逐级提升融合发展水平。开展工业数据采集、清洗、加工、归集、存储与管理等标准规范创新,加强数字化标准的宣传、培训,加快标准在重点行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24.强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快5G、物联网、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规模化部署,鼓励电信运营商制定面向工业应用的5G资费减免政策,降低工业企业网络使用成本。推进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快标识 解析在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应用。到2025年,建成5G基站20万个以上,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5个以上,标识注册量达到20亿。


25.强化“1+N”平台体系建设。支持跨行业跨领域工业11互联网平台做大做强、发挥基础赋能作用;推动行业级、企业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做精做优、互联互通。加快“平台+5G”“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支撑“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平台2个以上、特色专业型平台10个以上,省级平台350个以上,开发集成工业APP10万款以上,连接工业设备产品2亿台,服务工业企业30万家以上。


26.提升数字化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工业APP创新中心、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工业软件开源社区,大力培育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数字化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等各类 数字化服务商。支持高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加强合作,建设综合测试验证环境,提升数字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到2025年,培育省级产业数字化服务商300家以上。


(八)加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27.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落实企业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企业自身防护能力,加强对工业企业设备、控制、网络、平台、应用、数据等的安全防护。鼓励支持重点企业建设集中化安全态势感知和综合防护系统。推动密码技术深度应用,推广具备内嵌安全功能的设备和产品、自主可控的“信创”技术和产品。探索建立网络空间拟态防御体系,应对网络空间中基于未知漏洞、后门、病毒或木马等的未知威胁。完善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健全闭环管理机制。


28.提升数据安全保护能力。坚持建设推广与数据安全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组织开展国家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加强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安全防护、安全评估、安全监测等工作。支持企业应用区块链、隐私计算、多方计算等技术,强化核心数据防篡改机制、关键操作可信存证机制、风险预警与事件追溯机制,保障数据安全存储、安全传输、安全使用和安全共享。


29.提升工控安全防护能力。针对工业控制核心设备,鼓励重点网络安全企业和工业企业联合攻关,提升自主供给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工业控制系统上线前后的风险评估、安全审计等制度,加大安全投入,有效部署安全技术防护,保障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建立健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监督检查、风险评估、数据保护、信息共享和通报、应急处置等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自查、抽查工作,强化对企业的安全监管。


POLICY

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强化省级部门、省市县协作,开展争先创优,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评估考核。建立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统计指标体系,开展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估。加强工业智能制造智库建设,发挥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产业联盟等多元主体作用,强化协同联动。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工业与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等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工业互联网、产业大脑、数字化共性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地区设立专项资金,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社会投入机制。落实好税收优惠、减税降费政策,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上一篇:乘势而上 无限可能 | 融象数科2022乔迁典礼圆满举行
下一篇:突破九万亿元!海洋经济涌现新发展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浙江又有新方案
2022-06-14 | 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加快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全方位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和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更好发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引领作用。

近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代拟起草《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以加快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全方位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和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更好发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引领作用。

POLICY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产业大脑探索数据价值化,以未来工厂引领企业组织形态变革,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融合发展驱动生产方式转变、产业链组织重构、商业模式创新、产业生态重塑,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全球数字变革高地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建成全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融合应用成效明显,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5万元/人以上,数字化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在质量提升、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绿色转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POLICY

主要任务


(一)建设产业大脑

1.提升产业大脑的应用赋能水平。有序推进企业大脑、行业大脑、产业大脑建设,形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高效协同的产业大脑体系。结合各类应用场景开发,建立微服务资源池,推动行业知识经验的沉淀集聚,加快基础工艺、控制方法、运行机理等工业知识的软件化、模型化,形成可复用的能力组件,建立“组件超市”,汇聚形成产业大脑知识中心和能力中心,面向各类重大应用建设和市场主体输出产业大脑实用能力。


2.建立产业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全省产业数据体系建设,推进工业设备联网和数据采集,提升工业数据集的开发应用能力,建设企业数据仓、行业数据仓和产业数据仓,逐步形成互联的产业数据体系,汇聚知识、机理模型和算法算力,支撑数据的价值挖掘。加强数据治理,开展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DCMM)国家标准贯标。以统一数据标准依法推进政府侧数据、行业侧数据及企业侧数据互通共享,实现综合集成和创新应用。到2025年,基本建成“省级+市级+行业/企业”的“1+11+N”产业数据资源体系。


3.加快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开展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开发推广一批面向产业链生态、新智造应用、共性技术等管用实用好用的应用场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工厂业务系统云端迁移,鼓励企业上平台用平台,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应用,打造产业链生态、提升细分行业产业大脑的智能决策能力与服务于产业链的能力。到2025年,建成行业产业大脑30个以上、应用场景300个以上。


(二)培育“未来工厂”


4.加快企业网络改造升级。支持企业综合运用 5G、时间敏感网络(TSN)、边缘计算等新型网络技术,改造企业内网,提升生产各环节网络化水平。推动5G全链接工厂建设,探索5G专网建设及运营模式。加快信息技术(IT)网络与生产控制 (OT)网络融合。支持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改造,推动工业设备跨协议互通,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到2025年,时间敏感网络(TSN)、IPv6等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广泛部署。


5.加快“数字化工厂”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数控机床、智能检测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数字化生产装备,对制造单元、产线、车间、工厂进行数字化技术改造,推广边缘存储、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支持企业开展设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业务系统云化等改造,推动工艺流程优化和精准管控。每年省级组织实施500项省级重点技改示范项目,省市县三级联动实施5000项以上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重点项目,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1.5万台。


6.加强“智能工厂”集成应用。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过程,推动多系统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和智能管控,加快推进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绿色化制造、精益化管理,实现对核心业务的精准预测、管理优化和自主决策,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和业务流程再造,提高智能决策、智能管理、智能运营、智能服务水平。到2025年,培育智能工厂1000家、制造业“云上企业”500家。


7.推进“未来工厂”创新突破。推进企业深度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以数据驱动生产流程再造、资源要素重组、生产方式转型、产业链协同和企业形态变革,打造一批创新引领型“领航工厂”、行业示范型“头雁工厂”、协同共生型“链主工厂”、服务发展型“平台工厂”,引领模式创新和新兴业态发展。到2025年,培育未来工厂100家。


(三)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融合发展


8.深化产业数据应用。支持企业打通生产现场数据、企业管理数据、供应链数据和产业链数据,面向生产现场实现制造工艺、生产流程、质量管理、设备维护和能耗管理的优化;面向生产管理实现供应链管理、生产管控和决策管理一体化;面向社会资源配置实现协同制造、制造能力交易、个性化定制、产品溯源与设计反馈优化。


9.推动“三链”协同发展。聚焦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加快推进“产业大脑+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价值链”融合。推动数字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重塑产业链组织、流程与模式。加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和一体化协同,重构设计协同、采购协同、物流协同、制造协同等体系。推动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提高生产运营效率、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和提升整体竞争能力。迭代升级产业链“一键通”等重大应用,强化产业链全渠道智能管控和动态优化,实现产业链运行态势和企业风险实时感知。


10.建立行业技术共享体系。汇聚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行业性平台企业等资源,输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工控安全等共性技术服务能力,加快智能工具、工业设计、机理模型、工业APP、共享实验室、行业数据、行业知识、行业解决方案等资源共享。推动建立共享资源的跨平台部署和调用机制,实现平台间数据互通、能力协同与服务共享。


11.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动设计与制造、生产与消费、管理与服务的数据贯通,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推动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实现订单、技工、产能等资源和数据共享,发展供应链金融、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绿色经济等新业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链协同能力。到2025年,开展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生产的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分别达20%、10%,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平台)600家。


(四)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


12.厘清数字化改造路径。重点围绕中小企业集聚、产业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推进“做样学样、牵头总包、标准合同、监理验收”等数字工程建设市场化改革举措的推广,加快企业内部组织重塑、业务流程再造等治理体制改革,采取“分行业推进、轻量级改造、工程化实施、平台化服务、实操型服务”等方式,打造应用示范样本,加快在全省细分行业批量化复制推广。到2025年,实现30个以上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全覆盖。


13.培育数字化改造示范样本。以提质增效、节能降本等中小企业迫切需求为导向,开发集成一批“小而精”“模块化”“组合式”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推广线上营销、远程协作、数字化办公、智能生产线等应用,由点及面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伸拓展,打造一批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的数字化改造示范样本,开展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县域示范样本创建活动。到2025年,创建数字化改造县域示范样本30个、企业示范样本100家。


14.加快示范样本复制推广。以区域(县域)试点示范先行,遵循“成熟一个样本、推广一个细分行业”的原则,推动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批量化跨区域复制推广到全省其他同行业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山区26县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实施“智造攀登”计划。打造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平台化服务能力,以线下企业端轻量化改造与线上SaaS化云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高质量、低成本快速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


(五)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15.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聚焦“415X”产业集群,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和共建共享,以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支撑,通过未来工厂标杆企业引领、场景式体验等方式,引导集群企业“上云用云”。探索发展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到2025年,培育30个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标杆。


16.推动小微企业园数字化。推动有条件的小微企业园加快建设数字化园区,提升园区物业服务、政务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环保服务等能力。统一数字化园区建设接口标准,推广应用集政府管理功能和小微园管理为一体的全省小微企业园 SaaS化管理平台。鼓励数字化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咨询、诊断、改造和平台化服务,加快小微企业的数字车间与数字工厂建设。到2025年,建设数字化示范小微企业园200个。


17.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推动大企业打造未来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链主企业引领的供应链体系和网络化组织体系,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提升和订单、产能、资源等共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到2025年,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200个,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MES普及率、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分别达到100%、85%和70%。


(六)推动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


18.推动离散型行业数字化转型。针对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机械、纺织服装、智能家居等离散型行业,推动跨车间、跨工厂、跨企业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广平台化设计与虚拟仿真、数字孪生、智能化生产、智能仓储、精益化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协同、个性化定制等重点应用。到2025年,重点工业企业工业设备联网率、装备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和80%。


19.推动流程型行业数字化转型。针对石化化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原材料等流程型行业,基于自动化控制、工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生产全流程运行数据模型,实现工艺改进、运行优化、设备智能运维、质量管控、能耗管理和安全生产。到2025年,流程行业重点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数字化率达到100%。


20.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围绕钢铁、石化、建材、造纸、化纤、纺织等重点行业,按照“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售后使用服务、绿色产品回收再利用”的路径,推动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全流程节能降碳改造和能源管控,丰富“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场景应用。到2025年,建成一批绿 色制造企业、绿色制造示范园区、绿色制造示范县。


21.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围绕石化、化工、医药、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开展“平台+生产安全”“平台+生态安全”“平台+能源安全”等行动,加强对“水电气”的数字化改造与安全监管,加快安全生产要素的网络化连接、平台化汇聚和智能化分析,引导企业建立集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系统评估等于一体的新型安全能力体系。


(七)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


22.提升数字化技术创新能力。加速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实施“信创”产业培育工程,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芯片、整机、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工业数据集、工业软件等基础技术体系的研究与推广,建设一批“信创”适配中心,构建自主可控软硬件生态。加快开发工业视觉检测、工业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云化机器人、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融合应用技术。打造边缘控制器、边缘云与智能网关,推动边缘计算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过程控制系统的融合,构建具备智能计算与实时优化能力的边缘工业控制系统。发展智能装备、工业级智能硬件、消费类智能终端等智能化产品。


23.加强数字化标准供给。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主体参与基础通用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等数字化标准制定。支持大中型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示范与分级贯标评定,引导企业依据标准逐级提升融合发展水平。开展工业数据采集、清洗、加工、归集、存储与管理等标准规范创新,加强数字化标准的宣传、培训,加快标准在重点行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24.强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快5G、物联网、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规模化部署,鼓励电信运营商制定面向工业应用的5G资费减免政策,降低工业企业网络使用成本。推进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快标识 解析在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应用。到2025年,建成5G基站20万个以上,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5个以上,标识注册量达到20亿。


25.强化“1+N”平台体系建设。支持跨行业跨领域工业11互联网平台做大做强、发挥基础赋能作用;推动行业级、企业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做精做优、互联互通。加快“平台+5G”“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支撑“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平台2个以上、特色专业型平台10个以上,省级平台350个以上,开发集成工业APP10万款以上,连接工业设备产品2亿台,服务工业企业30万家以上。


26.提升数字化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工业APP创新中心、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工业软件开源社区,大力培育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数字化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等各类 数字化服务商。支持高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加强合作,建设综合测试验证环境,提升数字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到2025年,培育省级产业数字化服务商300家以上。


(八)加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27.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落实企业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企业自身防护能力,加强对工业企业设备、控制、网络、平台、应用、数据等的安全防护。鼓励支持重点企业建设集中化安全态势感知和综合防护系统。推动密码技术深度应用,推广具备内嵌安全功能的设备和产品、自主可控的“信创”技术和产品。探索建立网络空间拟态防御体系,应对网络空间中基于未知漏洞、后门、病毒或木马等的未知威胁。完善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健全闭环管理机制。


28.提升数据安全保护能力。坚持建设推广与数据安全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组织开展国家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加强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安全防护、安全评估、安全监测等工作。支持企业应用区块链、隐私计算、多方计算等技术,强化核心数据防篡改机制、关键操作可信存证机制、风险预警与事件追溯机制,保障数据安全存储、安全传输、安全使用和安全共享。


29.提升工控安全防护能力。针对工业控制核心设备,鼓励重点网络安全企业和工业企业联合攻关,提升自主供给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工业控制系统上线前后的风险评估、安全审计等制度,加大安全投入,有效部署安全技术防护,保障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建立健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监督检查、风险评估、数据保护、信息共享和通报、应急处置等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自查、抽查工作,强化对企业的安全监管。


POLICY

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强化省级部门、省市县协作,开展争先创优,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评估考核。建立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统计指标体系,开展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估。加强工业智能制造智库建设,发挥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产业联盟等多元主体作用,强化协同联动。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工业与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等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工业互联网、产业大脑、数字化共性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地区设立专项资金,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社会投入机制。落实好税收优惠、减税降费政策,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