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质量强国:加快塑造中国制造业的新优势
2022-01-05|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制造业是质量强国的主攻方向,质量是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

制造业是质量强国的主攻方向,质量是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在中国经济增长从速度型转向质量型的关键阶段,质量成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新驱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推动质量变革”“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为中国制造走向价值链中高端指明方向。


近年来,我国质量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这个关键时期,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评选第四届中国质量奖、举办中国质量(杭州)大会等意义重大,有助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把提升质量效益优势作为突破口


我国制造业质量效益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制造业整体质量欠佳,没有形成品牌优势,“造得出,但造不好”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另外,我国制造业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制造业的成本越来越高,企业税费负担也较重。世界主要的出口经济体中,制造成本主要呈现为四种发展态势:压力重重、失去阵脚、态势平稳和表现突出。我国处于压力重重的发展态势。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必须牢牢将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牢牢牵住质量效益这个牛鼻子,以质量效益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通过综合施策,以质量效益为突破口,提振企业家做强实体的信心,让实体经济真正“实”起来,才能夯实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


以质量升级奠定产业链竞争新优势


在推动产业链质量升级,建设质量强国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质量效益不够好。而质量升级主要面临三方面困境:一是产业链质量供给能力不足;二是产业链质量提升动力不够;三是产业链质量协同力度不强。


质量强国建设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不断开创新局面,跨上新台阶。在这个关键阶段,要创新质量新理念,重构质量新体系,深入推进质量升级,实现产业链更高附加值、更强创新力和更安全可靠。一方面,要优化创新布局,做强创新链,突破低端锁定困境。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赋能作用,提升研发设计和制造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产业链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计量、标准和检验水平,强化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构建闭环制度链。建立产业链质量监测评价制度,健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产业链协同和利润分配机制,多途径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


实技术变革与管理创新双轮驱动


技术水平决定制造质量的高度。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要迈向中高端,根本上靠的是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20世纪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之所以长期保持制造强国的地位,根本原因就是在装备、材料、信息、生物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离制造强国仍有较大距离,症结就在于核心技术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管理水平决定制造质量的厚度。管理创新以质量效益为主要价值取向,统筹各类资源配置,优化各项业务流程,是核心能力转化为竞争力的助推剂。相较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影响质量口径更宽,涵盖质量要素更全。以管理创新厚积质量方能薄发竞争力,日本上世纪创新发展的享誉全球的精益管理模式,为提升产品质量竞争力,赢得全球市场发挥了巨大作用。


面向“十四五”,面向未来,在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要激励引领广大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不断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推动质量变革创新,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以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显著跃升推动“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和“中国品牌”大踏步迈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不断增强我国企业、产业及经济的质量竞争优势。

上一篇:大势所趋!2022前沿科技趋势预测
下一篇:浙江省率先出台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指导意见
质量强国:加快塑造中国制造业的新优势
2022-01-05 | 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制造业是质量强国的主攻方向,质量是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

制造业是质量强国的主攻方向,质量是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在中国经济增长从速度型转向质量型的关键阶段,质量成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新驱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推动质量变革”“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为中国制造走向价值链中高端指明方向。


近年来,我国质量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这个关键时期,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评选第四届中国质量奖、举办中国质量(杭州)大会等意义重大,有助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把提升质量效益优势作为突破口


我国制造业质量效益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制造业整体质量欠佳,没有形成品牌优势,“造得出,但造不好”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另外,我国制造业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制造业的成本越来越高,企业税费负担也较重。世界主要的出口经济体中,制造成本主要呈现为四种发展态势:压力重重、失去阵脚、态势平稳和表现突出。我国处于压力重重的发展态势。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必须牢牢将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牢牢牵住质量效益这个牛鼻子,以质量效益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通过综合施策,以质量效益为突破口,提振企业家做强实体的信心,让实体经济真正“实”起来,才能夯实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


以质量升级奠定产业链竞争新优势


在推动产业链质量升级,建设质量强国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质量效益不够好。而质量升级主要面临三方面困境:一是产业链质量供给能力不足;二是产业链质量提升动力不够;三是产业链质量协同力度不强。


质量强国建设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不断开创新局面,跨上新台阶。在这个关键阶段,要创新质量新理念,重构质量新体系,深入推进质量升级,实现产业链更高附加值、更强创新力和更安全可靠。一方面,要优化创新布局,做强创新链,突破低端锁定困境。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赋能作用,提升研发设计和制造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产业链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计量、标准和检验水平,强化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构建闭环制度链。建立产业链质量监测评价制度,健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产业链协同和利润分配机制,多途径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


实技术变革与管理创新双轮驱动


技术水平决定制造质量的高度。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要迈向中高端,根本上靠的是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20世纪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之所以长期保持制造强国的地位,根本原因就是在装备、材料、信息、生物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离制造强国仍有较大距离,症结就在于核心技术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管理水平决定制造质量的厚度。管理创新以质量效益为主要价值取向,统筹各类资源配置,优化各项业务流程,是核心能力转化为竞争力的助推剂。相较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影响质量口径更宽,涵盖质量要素更全。以管理创新厚积质量方能薄发竞争力,日本上世纪创新发展的享誉全球的精益管理模式,为提升产品质量竞争力,赢得全球市场发挥了巨大作用。


面向“十四五”,面向未来,在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要激励引领广大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不断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推动质量变革创新,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以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显著跃升推动“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和“中国品牌”大踏步迈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不断增强我国企业、产业及经济的质量竞争优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