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浙江新命名18个省级特色小镇,如何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2021-12-06|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全力打造特色小镇升级版,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

近日,浙江省政府发布《关于命名第五批省级特色小镇的通知》,命名杭州医药港小镇等18个小镇为第五批省级特色小镇。《通知》指出,希望第五批省级特色小镇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准确把握发展定位,聚力发展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配套设施,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开展改革探索试验,全力打造特色小镇升级版,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



特色小镇发展颇具规模


“特色小镇”与“特色镇”,虽均有一个“镇”字,但指向却不尽相同。“特色镇”更注重行政地域概念,乡镇一级的意味更加浓厚;“特色小镇”则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具有社区特征,传承和展示独特地方文化的载体。


“特色小镇”区块概念更强,它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而是产业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一个乡村、一个园区、一个区域,均有可能成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对象。通过培育特色小镇,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以来,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用五年时间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创建100个特色小镇的目标,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及如何创建等作了具体规定。目前,浙江省特色小镇按照3年近期5年远期的规划正在稳步推进,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特色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如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依托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优势平台资源,集聚各类涉云企业近300家,涵盖APP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宁波市江北动力小镇,以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新材料、机电与电子、信息与控制、新能源等上下游配套产业,打造了国内一流的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再如杭州市龙坞茶镇,以“龙井茶文化产业”为主导,集乡村旅游与民宿体验、文创产业及文化商业、运动休闲产业、养生健身产业于一体,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湖龙井茶集散地和最具茶文化竞争力的特色小镇之一。


特色小镇发展5点建议

发展特色小镇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提出几点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建议:


促进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培育小镇经济新动能和就业新空间。坚持产业建镇、以产兴镇、以镇促产,着眼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扩大就业容量,把有条件小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主导产业,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商贸物流、科技教育、休闲旅游、民俗文化的特色小镇,形成产业发展新平台和城镇化新载体。依托大城市创新资源,建设服务于小微企业的研发服务平台和众创空间,鼓励市场主体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强化先进技术、创新创业者、风投资本等高端要素聚合,用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催生新产业,在小镇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强化特色小镇功能混合,建设宜业宜游宜居的新型空间和新型社区。立足小镇产业特征、山水资源、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强化旅游、文化、社区功能混合。在小镇建设中嵌入旅游功能,鼓励有条件小镇按照不低于3A级景区标准来规划小镇,保护建设小镇特色景观和镇村连片景观带,发展民宿、市民农庄等新型旅游业态,将美丽生态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在小镇建设中嵌入文化功能,融入历史文化和产业文化元素,打造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产业文化独特的魅力空间。在小镇建设中嵌入社区功能,聚焦居民日常需求提供社区服务,构建便捷“生活圈”、优良“服务圈”、繁荣“商业圈”。


补齐设施和服务短板,提升特色小镇对人口与经济的承载能力。强化小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交通设施连接,建设高速通畅、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促进小镇与城市及外界互联互通、缩短时空距离。推动公共服务从按行政等级配置转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依据小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养老机构等设施,缩小小镇与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营造舒适可达、密度适宜、服务匹配、功能复合、开放安全的生活环境。


更大幅度交权于企业主体,构建多元化主体共建特色小镇的新机制。统筹市场、政府、市民3大主体,建立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的小镇建设新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鼓励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参与小镇投资建设运营,使之成为小镇建设主力军。按照“小政府、大服务”模式,政府在规划引导、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制度供给上发力,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调动市民参与小镇建设的热情,促进其增收致富。


特色小镇建设不要急于求成,要做到“慢工出细活”、“慢功出精品”。特色小镇建设有其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不顾规律地急于求成,就可能“欲速则不达”,使实际操作效果走向反面。各地区要遵循规律、顺势而为,合理设计特色小镇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切实做出“精品”特色小镇。


在经济新常态下,浙江利用自身的信息经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加快创建一批特色小镇,这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是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探索,使得浙江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再次喷涌而出。

上一篇:产业大脑: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的创新跑道
下一篇:“奉化人才银行”正式揭牌成立,整体授信达2亿元
浙江新命名18个省级特色小镇,如何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2021-12-06 | 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全力打造特色小镇升级版,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

近日,浙江省政府发布《关于命名第五批省级特色小镇的通知》,命名杭州医药港小镇等18个小镇为第五批省级特色小镇。《通知》指出,希望第五批省级特色小镇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准确把握发展定位,聚力发展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配套设施,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开展改革探索试验,全力打造特色小镇升级版,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



特色小镇发展颇具规模


“特色小镇”与“特色镇”,虽均有一个“镇”字,但指向却不尽相同。“特色镇”更注重行政地域概念,乡镇一级的意味更加浓厚;“特色小镇”则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具有社区特征,传承和展示独特地方文化的载体。


“特色小镇”区块概念更强,它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而是产业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一个乡村、一个园区、一个区域,均有可能成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对象。通过培育特色小镇,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以来,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用五年时间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创建100个特色小镇的目标,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及如何创建等作了具体规定。目前,浙江省特色小镇按照3年近期5年远期的规划正在稳步推进,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特色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如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依托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优势平台资源,集聚各类涉云企业近300家,涵盖APP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宁波市江北动力小镇,以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新材料、机电与电子、信息与控制、新能源等上下游配套产业,打造了国内一流的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再如杭州市龙坞茶镇,以“龙井茶文化产业”为主导,集乡村旅游与民宿体验、文创产业及文化商业、运动休闲产业、养生健身产业于一体,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湖龙井茶集散地和最具茶文化竞争力的特色小镇之一。


特色小镇发展5点建议

发展特色小镇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提出几点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建议:


促进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培育小镇经济新动能和就业新空间。坚持产业建镇、以产兴镇、以镇促产,着眼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扩大就业容量,把有条件小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主导产业,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商贸物流、科技教育、休闲旅游、民俗文化的特色小镇,形成产业发展新平台和城镇化新载体。依托大城市创新资源,建设服务于小微企业的研发服务平台和众创空间,鼓励市场主体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强化先进技术、创新创业者、风投资本等高端要素聚合,用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催生新产业,在小镇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强化特色小镇功能混合,建设宜业宜游宜居的新型空间和新型社区。立足小镇产业特征、山水资源、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强化旅游、文化、社区功能混合。在小镇建设中嵌入旅游功能,鼓励有条件小镇按照不低于3A级景区标准来规划小镇,保护建设小镇特色景观和镇村连片景观带,发展民宿、市民农庄等新型旅游业态,将美丽生态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在小镇建设中嵌入文化功能,融入历史文化和产业文化元素,打造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产业文化独特的魅力空间。在小镇建设中嵌入社区功能,聚焦居民日常需求提供社区服务,构建便捷“生活圈”、优良“服务圈”、繁荣“商业圈”。


补齐设施和服务短板,提升特色小镇对人口与经济的承载能力。强化小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交通设施连接,建设高速通畅、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促进小镇与城市及外界互联互通、缩短时空距离。推动公共服务从按行政等级配置转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依据小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养老机构等设施,缩小小镇与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营造舒适可达、密度适宜、服务匹配、功能复合、开放安全的生活环境。


更大幅度交权于企业主体,构建多元化主体共建特色小镇的新机制。统筹市场、政府、市民3大主体,建立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的小镇建设新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鼓励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参与小镇投资建设运营,使之成为小镇建设主力军。按照“小政府、大服务”模式,政府在规划引导、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制度供给上发力,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调动市民参与小镇建设的热情,促进其增收致富。


特色小镇建设不要急于求成,要做到“慢工出细活”、“慢功出精品”。特色小镇建设有其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不顾规律地急于求成,就可能“欲速则不达”,使实际操作效果走向反面。各地区要遵循规律、顺势而为,合理设计特色小镇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切实做出“精品”特色小镇。


在经济新常态下,浙江利用自身的信息经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加快创建一批特色小镇,这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是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探索,使得浙江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再次喷涌而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