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高污染的纺织业,如何探寻产业的“破局”之道
2021-11-30|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如何转型升级迎来高质量发展?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其持续健康发展对经济社会意义重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我国已建成全世界最为完善的现代纺织制造产业体系,产业链各环节的制造能力与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纺织产业链各环节发展并不平衡,存在一些明显短板。在新形势下,纺织工业如何保持传统竞争优势、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全球变革中打造更加强大的产业链,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纺织业产业存在高耗能、产业链存在短板等问题,限制了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能耗、高污染


服装行业的总碳排放量超过了所有国际航班和海运的排放量总和,占据全球碳排放量的10%,是仅次于石油产业的第二大污染产业。种出1kg的棉花需要大约20000kg的水和大量农药化肥;每吨染色的织物最少需要200吨淡水,几千种化学物质和大量能耗。从材料到成衣,层层加工制造及物流配送,各个环节中更是隐藏了许多浪费和污染。


供给侧难以及时匹配多变的消费端需求


纺织服装行业品类庞多、高度分散、构成复杂、中小企业聚集、数字化程度低,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碎片化、海量化、时效性高等特征,在传统的追求大规模生产、低价倾销的模式下建立的纺织服装供应链早无法适应消费端快速的变化,也无法满足新阶段下越来越起到重要作用的设计师的需求,供求两端脱节现象严重。


纺织产业链存在外迁情况


从纺织产业链条看,我国棉纺、常规化纤、印染、服装、家纺、部分纺机具有竞争优势。同时我国在高性能纤维、高端纺织机械、产业用纺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高端纺织机械关键技术与装备需依赖进口,估算年进口金额5亿多美元,约占纺织机械与零部件进口额的1/7。纺织装备行业对部分高性能金属材料、高精度传感器、高速轴承、芯片、密封件等高端通用零部件和原材料存在进口依赖性。服装产业


我国纺织产业链存在结构性短板


(1)创新体系不完善。我国纺织机械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尚未形成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发展格局,分立发展的孤岛现象普遍,机构间共利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国家科技投入分散,未能形成社会协同效应。


(2)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从现实情况来看,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存在匮乏等现象,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不能顺应纺织工业国际化发展潮流。

(3)行业利润总体偏低。我国纺织服装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占据市场份额,多数纺织企业以生产附加值低、同质化程度高的中低档产品为主,尚未形成国际有力品牌,纺织服装业整体基本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最低的加工制造环节。

(4)标准、检测、数据管理等水平有待提升。大多数高性能纤维生产企业关注生产环节,在标准化、监测评价方面缺少技术支撑和专业化管理,下游使用规范、法规认证、数据库与标准等未完全建立。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多、产品种类复杂、标准归口单位多,造成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分类不统一,标准实施困难。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正在产生深刻衍变。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为行业发展带来机遇,另一方面,消费升级、技术升级、外迁、外需减少也为行业带来挑战,科技、时尚、绿色的新特征和新趋势越来越鲜明。在危机并存的局面下,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疏通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尤为重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题展亮点


纺织产业链升级,完善产业创新体系


重视关键纺织机械、高性能纤维等短板领域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产学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发挥国家重要科研基地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特别是关系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基础工艺技术、重大装备和新技术的研发等。


加快推动智能制造


围绕降本增效、品质提升、供需对接的要求,推动纺织服装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强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对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同环节、生产体系与组织方式、企业与产业间合作等进行全方位赋能。加快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信息网络技术,大力发展纺织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内的人、物、服务以及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优化工艺流程,减少劳动力需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加强纺织标准体系建设


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制修订,推动纺织优势产业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推动纺织标准国际互认。完善纺织行业标准化体系。加强纤维新品种、功能性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等领域标准制修订。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标准衔接配套。推动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发展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加强纺织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以纺织服装高等院校为主,职业学校、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重点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实用技能型、工程型、创新型、战略型、复合型等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工匠精神与工匠队伍建设,为职业群体创造良好环境。重点培养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型领军人才。推动院企共建实训基地,提升学科水平、技能培训与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相协调。


扩大产业的内需应用


积极引导纺织企业落实“三品”战略,提升品牌产品与内需消费的适应性;加强对优势自主品牌的宣传推广,扩大自主品牌消费需求。运用好政府采购措施,扶持自主品牌纺织产品参与采购竞争。完善应急产品政府采购以及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机制,增加救灾帐篷、防洪抗汛土工模袋等特殊纺织品需求。


优化国内产业布局


完善中西部地区政策与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优质纺织产能优先选择国内产业转移,鼓励纺织企业通过产业区域转移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升级,更好化解环境、成本压力。加强政策协调,针对中西部地区研究更为有力的税收、土地、财政支持以及排污指标倾斜等激励措施,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加强政府服务功能,解决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不连续等制约产业转移的基础性问题,改善投资环境。


引导企业合理、有序开展对外投资


加强对纺织工业海外投资指导,提高国际布局效果。引导企业继续整合国际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资源,包括高端制造能力、品牌及渠道、研发技术资源等;投资纺织原料基地,弥补国内天然纤维和石油资源短缺不足。


“十四五”时期,我国纺织行业在基本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的基础上,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新的起点确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的新定位,进一步推进行业“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黄山驻杭第二批体悟实训队领导一行走访融象数科,聚焦区域产业升级
下一篇:浦江驻杭招商局领导一行走访融象数科,探索智慧招商新思路
高污染的纺织业,如何探寻产业的“破局”之道
2021-11-30 | 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如何转型升级迎来高质量发展?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其持续健康发展对经济社会意义重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我国已建成全世界最为完善的现代纺织制造产业体系,产业链各环节的制造能力与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纺织产业链各环节发展并不平衡,存在一些明显短板。在新形势下,纺织工业如何保持传统竞争优势、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全球变革中打造更加强大的产业链,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纺织业产业存在高耗能、产业链存在短板等问题,限制了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能耗、高污染


服装行业的总碳排放量超过了所有国际航班和海运的排放量总和,占据全球碳排放量的10%,是仅次于石油产业的第二大污染产业。种出1kg的棉花需要大约20000kg的水和大量农药化肥;每吨染色的织物最少需要200吨淡水,几千种化学物质和大量能耗。从材料到成衣,层层加工制造及物流配送,各个环节中更是隐藏了许多浪费和污染。


供给侧难以及时匹配多变的消费端需求


纺织服装行业品类庞多、高度分散、构成复杂、中小企业聚集、数字化程度低,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碎片化、海量化、时效性高等特征,在传统的追求大规模生产、低价倾销的模式下建立的纺织服装供应链早无法适应消费端快速的变化,也无法满足新阶段下越来越起到重要作用的设计师的需求,供求两端脱节现象严重。


纺织产业链存在外迁情况


从纺织产业链条看,我国棉纺、常规化纤、印染、服装、家纺、部分纺机具有竞争优势。同时我国在高性能纤维、高端纺织机械、产业用纺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高端纺织机械关键技术与装备需依赖进口,估算年进口金额5亿多美元,约占纺织机械与零部件进口额的1/7。纺织装备行业对部分高性能金属材料、高精度传感器、高速轴承、芯片、密封件等高端通用零部件和原材料存在进口依赖性。服装产业


我国纺织产业链存在结构性短板


(1)创新体系不完善。我国纺织机械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尚未形成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发展格局,分立发展的孤岛现象普遍,机构间共利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国家科技投入分散,未能形成社会协同效应。


(2)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从现实情况来看,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存在匮乏等现象,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不能顺应纺织工业国际化发展潮流。

(3)行业利润总体偏低。我国纺织服装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占据市场份额,多数纺织企业以生产附加值低、同质化程度高的中低档产品为主,尚未形成国际有力品牌,纺织服装业整体基本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最低的加工制造环节。

(4)标准、检测、数据管理等水平有待提升。大多数高性能纤维生产企业关注生产环节,在标准化、监测评价方面缺少技术支撑和专业化管理,下游使用规范、法规认证、数据库与标准等未完全建立。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多、产品种类复杂、标准归口单位多,造成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分类不统一,标准实施困难。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正在产生深刻衍变。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为行业发展带来机遇,另一方面,消费升级、技术升级、外迁、外需减少也为行业带来挑战,科技、时尚、绿色的新特征和新趋势越来越鲜明。在危机并存的局面下,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疏通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尤为重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题展亮点


纺织产业链升级,完善产业创新体系


重视关键纺织机械、高性能纤维等短板领域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产学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发挥国家重要科研基地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特别是关系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基础工艺技术、重大装备和新技术的研发等。


加快推动智能制造


围绕降本增效、品质提升、供需对接的要求,推动纺织服装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强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对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同环节、生产体系与组织方式、企业与产业间合作等进行全方位赋能。加快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信息网络技术,大力发展纺织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内的人、物、服务以及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优化工艺流程,减少劳动力需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加强纺织标准体系建设


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制修订,推动纺织优势产业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推动纺织标准国际互认。完善纺织行业标准化体系。加强纤维新品种、功能性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等领域标准制修订。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标准衔接配套。推动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发展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加强纺织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以纺织服装高等院校为主,职业学校、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重点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实用技能型、工程型、创新型、战略型、复合型等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工匠精神与工匠队伍建设,为职业群体创造良好环境。重点培养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型领军人才。推动院企共建实训基地,提升学科水平、技能培训与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相协调。


扩大产业的内需应用


积极引导纺织企业落实“三品”战略,提升品牌产品与内需消费的适应性;加强对优势自主品牌的宣传推广,扩大自主品牌消费需求。运用好政府采购措施,扶持自主品牌纺织产品参与采购竞争。完善应急产品政府采购以及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机制,增加救灾帐篷、防洪抗汛土工模袋等特殊纺织品需求。


优化国内产业布局


完善中西部地区政策与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优质纺织产能优先选择国内产业转移,鼓励纺织企业通过产业区域转移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升级,更好化解环境、成本压力。加强政策协调,针对中西部地区研究更为有力的税收、土地、财政支持以及排污指标倾斜等激励措施,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加强政府服务功能,解决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不连续等制约产业转移的基础性问题,改善投资环境。


引导企业合理、有序开展对外投资


加强对纺织工业海外投资指导,提高国际布局效果。引导企业继续整合国际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资源,包括高端制造能力、品牌及渠道、研发技术资源等;投资纺织原料基地,弥补国内天然纤维和石油资源短缺不足。


“十四五”时期,我国纺织行业在基本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的基础上,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新的起点确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的新定位,进一步推进行业“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