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历经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我国新材料产业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就,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新材料产业集群是我国新材料产业组织模式的重要着力点,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东北、中西部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分布,三大聚集区企业分布密集,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并拥有资金、市场等优势,新材料产业的高端要素向这些区域聚集。
宁波市是全国首批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在推进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基地及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已初显成效。
宁波新材料产业总体规模全国领先
2020年宁波市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7.1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8%,增速居“246”产业集群首位。实现利税总额252.2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实现利润206.1亿元,同比增长15.4%。
宁波市新材料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发展态势良好。2020年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74.6亿元,占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值的30.3%,产业总体规模全国领先、发展态势良好。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稀土磁性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等重点领域规上企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944亿元、860.2亿元、162.5亿元和97.9亿元。
在产业创新体系方面,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的主体主要是新材料企业,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
宁波拥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两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西北工大宁波研究院等20多家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有磁性材料等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浙江区域中心和石墨烯、磁性材料两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同时,宁波市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细分领域竞争实力强。近年来已涌现出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和支撑作用,尤其在稀土磁性材料、金属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膜材料和石墨烯材料研发与应用等领域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市新材料领域有12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新材料上市企业达19家。
四大短板掣肘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发展培育阶段,与建设有全球有影响力的新材料科创高地的目标相比,仍然存许多问题和短板。
产业集聚度不高
除石化企业集聚在三大化工园区外,稀土磁性材料、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企业基本处于分散布局状态,没有形成标志性特色产业园区。新材料科技城集聚的一批创新平台,与打造新材料创新策源地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卡脖子”问题突出
对前沿领域的研发布局和投入不足,原创性研究和颠覆性产品开发少,产品多集中在应用开发环节。部分高端产品和原料、工艺包、关键设备等依赖进口。企业创新投入不足,围绕产业链布局的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不平衡。
产业链协同不紧密
产业链长度偏短,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产品生产,对其深度开发、延伸不够。汽车零部件中所需的高端特种工程塑料主要来源于进口;稀土磁性材料向下游高端磁感器件、高性能电机延伸偏少;金属新材料中缺链弱链明显。企业以独立研发为主,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不够。
资源要素制约大
因行业特性,多数新材料项目能耗、排放较高,受资源要素制约较大。据对70个重点项目调查,预计新增能耗达2000万吨标煤/年以上,区域自我平衡难度大。同时,三类工业用地不足,难以满足重大项目的布局需要。
创新技术助力宁波新材料产业链发展
日前,宁波市发布《宁波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形成创新体系完备、区域布局合理、上下游协同的发展格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更加突出,形成“新材料产业看宁波,做新材料来宁波”的品牌。
融象数科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依托融象数字大脑,形成“1+N”数智产品体系及全链条的产业服务生态,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形成产业大数据平台、企业态势感知及服务平台、智慧园区综合解决方案、数智招商解决方案、产业资源智能链接平台等产品及解决方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应用场景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帮助地方政府协同企业、资本、人力、资源等发展要素,加速实现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建设,推动宁波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历经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我国新材料产业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就,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新材料产业集群是我国新材料产业组织模式的重要着力点,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东北、中西部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分布,三大聚集区企业分布密集,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并拥有资金、市场等优势,新材料产业的高端要素向这些区域聚集。
宁波市是全国首批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在推进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基地及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已初显成效。
宁波新材料产业总体规模全国领先
2020年宁波市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7.1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8%,增速居“246”产业集群首位。实现利税总额252.2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实现利润206.1亿元,同比增长15.4%。
宁波市新材料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发展态势良好。2020年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74.6亿元,占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值的30.3%,产业总体规模全国领先、发展态势良好。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稀土磁性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等重点领域规上企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944亿元、860.2亿元、162.5亿元和97.9亿元。
在产业创新体系方面,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的主体主要是新材料企业,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
宁波拥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两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西北工大宁波研究院等20多家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有磁性材料等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浙江区域中心和石墨烯、磁性材料两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同时,宁波市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细分领域竞争实力强。近年来已涌现出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和支撑作用,尤其在稀土磁性材料、金属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膜材料和石墨烯材料研发与应用等领域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市新材料领域有12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新材料上市企业达19家。
四大短板掣肘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发展培育阶段,与建设有全球有影响力的新材料科创高地的目标相比,仍然存许多问题和短板。
产业集聚度不高
除石化企业集聚在三大化工园区外,稀土磁性材料、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企业基本处于分散布局状态,没有形成标志性特色产业园区。新材料科技城集聚的一批创新平台,与打造新材料创新策源地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卡脖子”问题突出
对前沿领域的研发布局和投入不足,原创性研究和颠覆性产品开发少,产品多集中在应用开发环节。部分高端产品和原料、工艺包、关键设备等依赖进口。企业创新投入不足,围绕产业链布局的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不平衡。
产业链协同不紧密
产业链长度偏短,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产品生产,对其深度开发、延伸不够。汽车零部件中所需的高端特种工程塑料主要来源于进口;稀土磁性材料向下游高端磁感器件、高性能电机延伸偏少;金属新材料中缺链弱链明显。企业以独立研发为主,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不够。
资源要素制约大
因行业特性,多数新材料项目能耗、排放较高,受资源要素制约较大。据对70个重点项目调查,预计新增能耗达2000万吨标煤/年以上,区域自我平衡难度大。同时,三类工业用地不足,难以满足重大项目的布局需要。
创新技术助力宁波新材料产业链发展
日前,宁波市发布《宁波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形成创新体系完备、区域布局合理、上下游协同的发展格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更加突出,形成“新材料产业看宁波,做新材料来宁波”的品牌。
融象数科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依托融象数字大脑,形成“1+N”数智产品体系及全链条的产业服务生态,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形成产业大数据平台、企业态势感知及服务平台、智慧园区综合解决方案、数智招商解决方案、产业资源智能链接平台等产品及解决方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应用场景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帮助地方政府协同企业、资本、人力、资源等发展要素,加速实现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建设,推动宁波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