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数智化驱动加速,且看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新“变局”
2021-06-01|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也在蓬勃发展中。据融象数科了解,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有望从2018年的3万亿元到2022年突破4万亿元。在全球趋势的影响下和国内双循环发展模式的推动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对于生物创新药的重视、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先、人工智能对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的赋能持续加大等方面。

目前,全球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聚集在欧美等制药强国。从1980年第一代生物创新药到2021年最新的细胞与基因治疗等的创新突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化技术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今,全球的生物医药市场正面临转型,尤其在新冠疫情的爆发后转型更为迫切。尤其数字科技在新冠疫情之后对生物医药公司的整体创新发展有了极大的加速支持,以满足疫情后带来的民众对于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的需求。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也在蓬勃发展中。据融象数科了解,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有望从2018年的3万亿元到2022年突破4万亿元。在全球趋势的影响下和国内双循环发展模式的推动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对于生物创新药的重视、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先、人工智能对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的赋能持续加大等方面。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生物医药市场发展迅速并且逐渐受到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的青睐,跨国药企纷纷将中国设为全球重点战略市场。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也在逐步发展,包括制度体系、研发能力和产品管线的日益丰富。因此,可以从政策端、企业端、产品端三方面分析。


首先是政策端。在今年两会上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包含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2020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对创新药的医疗审批审评制度改革,覆盖范围广泛,从临床、审评,到上市价格和费用皆有涉及,随着改革措施逐渐落地,对于创新药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其次是企业端。由于生物医药行业一直以来存在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许多本土药企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却依然滞后,许多本土药企对于开发创新生物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在创新药主导发展的近几年,融象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本土药企选择通过license-in的方式来丰富其产品管线组合。这里需要指出,不论是license-in或是license-out都能够很好地促进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和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的合作交流。


对于国内的许多初创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在还未有自身的强力管线产品的情况下,很多药企会选择与海外企业合作,以获取中国大陆甚至是大中华区域的产品独家开发权,藉此来弥补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同时,许多外国医药企业也乐于和本土生物医药企业进行合作,换取进入中国市场的入场券,通过合作来交换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的本地影响力和市场熟悉度,缩短进入中国市场的阵痛期,降低水土不服的风险。


最后是产品端。随着近几年对创新生物药的重视度逐渐提升,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种类

也在不断变化,从me-too/me-better类型的新药到普遍的创新药(Best-inclass),再到具备高临床价值的临床急需创新药(First-in-class),对于创新药的要求不断提升。



数智驱动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数字化转型是全国乃至全球的当热风潮,尤其在疫情爆发后更是加速了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在中国,数字技术除了应用在生物医药的早期研发以外,受惠于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还应用在供应链、医患教育、数据采集等多方面,逐渐形成以数字科技为基础的一条龙服务。无论是中国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还是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对于中国的数字化转型的重视和布局都在逐渐加重,数字创新的使用意愿越来越高,应用领域也将更加广泛。


人工智能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中的一大重要环节,其应用在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非常广泛,从产品研发筛选到患者交互模式,在生物医药创新开发路上提供了极大助力。但与国际相比,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尚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随着制药以及科技巨头们纷纷落实部署,中国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的投资市场非常活跃,属于行业发展早期阶段,市场潜力巨大。


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优势


面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前景,国内各地都在积极推动当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其中,长三角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目前相对处于领先地位,许多国内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和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纷纷将其研发中心部署在长三角地区。据第一财经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13.6万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新注册在长三角区域,年度注册增速达到30.6%。对于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优势如下:


政策倾斜优势: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靠前的区域,一直以来都被赋予示范意义,其创新发展也受到国家政府和省政府密切关注。而生物医药作为中国的重点创新发展行业之一,国家级和省级机构陆续出台了大量的支持性政策,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升级。


人才聚集优势: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多元,各个地区有各自领先优势,产业多元化有力地吸引到更多人才进驻;同时,各地也重视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在2020年12月1日的生物医药产业人力资源融合发展论坛中,针对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引进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个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育,达成务实合作。第二个是支持初创生物医药企业,创造利好人才发展的企业环境与制度。


另外,中美经贸争端也加速了海外人才回流,许多在美国生物医药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研究人员,尤其是生产型的人才,加速回到中国,这对于中国的生物药生产技术升级创新有莫大的帮助。


资金优势:长三角地区的各地政府对于在其辖区内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也涵盖资金方面,包括在研发阶段给予补助,或是通过与第三方基金合作来提供资金援助,以及利好创新生物医药企业的落户和人才进驻的赞助。


除了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长三角生物医药企业也获得了大量的民间投资,如PE和VC机构,甚至是上市。自2017年起,陆续有中国本土的生物医药企业在未盈利的情况下陆续在美国纳斯达克、科创板和港交所成功上市。



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建议


对政府的建议:明确长三角区域中各省的定位,推动上海作为长三角的科技引领,作为根基带动走出国门的同时推动苏浙皖的协同生产制造发展;长三角区域的政府机构应该加大对于区域内的生物医药大专院校的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投资,同时大力引导研究人员与企业的交流,促使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商业落地;应该在政策上更加有针对性的吸引更多海外人才聚集长三角,像是签证优惠、家庭补助、办学通道等惠好政策。


对产业的建议:企业应该将目光从各省份提升到长三角一体,将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各环节功能分配到合适的区域进行执行,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在长三角区域内根据所需来构建产业链或是区域内开展合作关系,打造长三角产业链发展;产业界应该将目光方向更为前端,加强对于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支持,在更早期的阶段便给予投资支持,同时企业也能更好的发掘有商业化潜力的早期创新研发项目。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未来将呈现更多新的“变局”,吸引更多“玩家”参与进来。


上一篇:海外三巨头在这一市场“各显神通”,为何我国却仍被“卡脖子”?
下一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再掀新高潮,浙江加码数字化改革新动能
数智化驱动加速,且看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新“变局”
2021-06-01 | 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也在蓬勃发展中。据融象数科了解,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有望从2018年的3万亿元到2022年突破4万亿元。在全球趋势的影响下和国内双循环发展模式的推动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对于生物创新药的重视、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先、人工智能对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的赋能持续加大等方面。

目前,全球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聚集在欧美等制药强国。从1980年第一代生物创新药到2021年最新的细胞与基因治疗等的创新突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化技术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今,全球的生物医药市场正面临转型,尤其在新冠疫情的爆发后转型更为迫切。尤其数字科技在新冠疫情之后对生物医药公司的整体创新发展有了极大的加速支持,以满足疫情后带来的民众对于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的需求。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也在蓬勃发展中。据融象数科了解,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有望从2018年的3万亿元到2022年突破4万亿元。在全球趋势的影响下和国内双循环发展模式的推动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对于生物创新药的重视、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先、人工智能对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的赋能持续加大等方面。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生物医药市场发展迅速并且逐渐受到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的青睐,跨国药企纷纷将中国设为全球重点战略市场。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也在逐步发展,包括制度体系、研发能力和产品管线的日益丰富。因此,可以从政策端、企业端、产品端三方面分析。


首先是政策端。在今年两会上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包含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2020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对创新药的医疗审批审评制度改革,覆盖范围广泛,从临床、审评,到上市价格和费用皆有涉及,随着改革措施逐渐落地,对于创新药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其次是企业端。由于生物医药行业一直以来存在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许多本土药企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却依然滞后,许多本土药企对于开发创新生物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在创新药主导发展的近几年,融象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本土药企选择通过license-in的方式来丰富其产品管线组合。这里需要指出,不论是license-in或是license-out都能够很好地促进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和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的合作交流。


对于国内的许多初创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在还未有自身的强力管线产品的情况下,很多药企会选择与海外企业合作,以获取中国大陆甚至是大中华区域的产品独家开发权,藉此来弥补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同时,许多外国医药企业也乐于和本土生物医药企业进行合作,换取进入中国市场的入场券,通过合作来交换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的本地影响力和市场熟悉度,缩短进入中国市场的阵痛期,降低水土不服的风险。


最后是产品端。随着近几年对创新生物药的重视度逐渐提升,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种类

也在不断变化,从me-too/me-better类型的新药到普遍的创新药(Best-inclass),再到具备高临床价值的临床急需创新药(First-in-class),对于创新药的要求不断提升。



数智驱动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数字化转型是全国乃至全球的当热风潮,尤其在疫情爆发后更是加速了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在中国,数字技术除了应用在生物医药的早期研发以外,受惠于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还应用在供应链、医患教育、数据采集等多方面,逐渐形成以数字科技为基础的一条龙服务。无论是中国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还是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对于中国的数字化转型的重视和布局都在逐渐加重,数字创新的使用意愿越来越高,应用领域也将更加广泛。


人工智能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中的一大重要环节,其应用在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非常广泛,从产品研发筛选到患者交互模式,在生物医药创新开发路上提供了极大助力。但与国际相比,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尚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随着制药以及科技巨头们纷纷落实部署,中国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的投资市场非常活跃,属于行业发展早期阶段,市场潜力巨大。


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优势


面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前景,国内各地都在积极推动当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其中,长三角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目前相对处于领先地位,许多国内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和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纷纷将其研发中心部署在长三角地区。据第一财经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13.6万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新注册在长三角区域,年度注册增速达到30.6%。对于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优势如下:


政策倾斜优势: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靠前的区域,一直以来都被赋予示范意义,其创新发展也受到国家政府和省政府密切关注。而生物医药作为中国的重点创新发展行业之一,国家级和省级机构陆续出台了大量的支持性政策,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升级。


人才聚集优势: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多元,各个地区有各自领先优势,产业多元化有力地吸引到更多人才进驻;同时,各地也重视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在2020年12月1日的生物医药产业人力资源融合发展论坛中,针对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引进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个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育,达成务实合作。第二个是支持初创生物医药企业,创造利好人才发展的企业环境与制度。


另外,中美经贸争端也加速了海外人才回流,许多在美国生物医药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研究人员,尤其是生产型的人才,加速回到中国,这对于中国的生物药生产技术升级创新有莫大的帮助。


资金优势:长三角地区的各地政府对于在其辖区内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也涵盖资金方面,包括在研发阶段给予补助,或是通过与第三方基金合作来提供资金援助,以及利好创新生物医药企业的落户和人才进驻的赞助。


除了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长三角生物医药企业也获得了大量的民间投资,如PE和VC机构,甚至是上市。自2017年起,陆续有中国本土的生物医药企业在未盈利的情况下陆续在美国纳斯达克、科创板和港交所成功上市。



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建议


对政府的建议:明确长三角区域中各省的定位,推动上海作为长三角的科技引领,作为根基带动走出国门的同时推动苏浙皖的协同生产制造发展;长三角区域的政府机构应该加大对于区域内的生物医药大专院校的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投资,同时大力引导研究人员与企业的交流,促使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商业落地;应该在政策上更加有针对性的吸引更多海外人才聚集长三角,像是签证优惠、家庭补助、办学通道等惠好政策。


对产业的建议:企业应该将目光从各省份提升到长三角一体,将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各环节功能分配到合适的区域进行执行,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在长三角区域内根据所需来构建产业链或是区域内开展合作关系,打造长三角产业链发展;产业界应该将目光方向更为前端,加强对于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支持,在更早期的阶段便给予投资支持,同时企业也能更好的发掘有商业化潜力的早期创新研发项目。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未来将呈现更多新的“变局”,吸引更多“玩家”参与进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