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是代表未来技术变革和能源发展方向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来源广泛、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等特征,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和大国能源博弈的必争之地。
新能源产业是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优势所在,发展势头强劲,已呈现光伏全国领先、风电全面提速、氢能加快布局、储能异军突起的态势。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与健全,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内容,也是长足推动浙江能源应用结构绿色化提升的关键举措。
在新能源应用带动和政策导向加持之下,浙江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据公开数据可知,2023年一季度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33.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个百分点。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2.6%和32.4%,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61.0%,整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将迎来新能源产业发展关键期与战略机遇期。 据统计,2022年,全省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为2539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三,但与第一的山东和第二的河北相比,占比才59.5%和65.9%。在风电领域,相较于江苏、山东等先行省份,海上风力发电“双低”(发电量低、占比低)局面突出。全省海上风电发电量仅为40亿千瓦时,仅占全社会发电量的1%。 龙头企业不够突出 光伏产业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缺乏晶科能源、隆基股份等“链主型”企业。风电产业领域,全省仅有上市公司2家,低于江苏的9家和山东的4家,风电龙头企业运达股份在深远海风电方面较金风科技等企业仍存在差距。锂电储能领域,尚缺乏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具有大规模生态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 原材料对外依赖度高 全省新能源原材料对外部供应源的依存度较高,家底较薄、自给率较低,具有明显的“浙江制造、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特征,从而受到原材料市场供需波动的影响更大。锂电池上游锂矿环节供应受新冠疫情和资本支出减少的双重影响,碳酸锂价格波动加大,对全省电池制造排产影响较大。在氢能领域,浙江缺少大规模工业富产氢资源、光伏风电余量制氢资源、煤和天然气制氢资源,氢气来源受制约程度也较大。 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足 浙江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还不够强,企业重规模推广、轻研发创新的现象较为明显,自主原创成果不多,产品低端化、场景拓展不足较为突出。锂离子电池关键性材料缺乏,部分电解液添加剂、隔膜核心原材料仍依赖进口;异质结(HJT)等新型晶体硅电池和碎化锅、钙铁矿、柔性CIGS薄膜等特色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氢能核心装备及关键材料、加氢站基础设施等仍主要依赖进口。受用地、用海等制约,部分新能源推广应用场景也存在落地难、推进缓慢等情况。
新能源产业是代表未来技术变革和能源发展方向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来源广泛、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等特征,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和大国能源博弈的必争之地。
新能源产业是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优势所在,发展势头强劲,已呈现光伏全国领先、风电全面提速、氢能加快布局、储能异军突起的态势。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与健全,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内容,也是长足推动浙江能源应用结构绿色化提升的关键举措。
在新能源应用带动和政策导向加持之下,浙江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据公开数据可知,2023年一季度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33.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个百分点。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2.6%和32.4%,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61.0%,整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将迎来新能源产业发展关键期与战略机遇期。 据统计,2022年,全省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为2539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三,但与第一的山东和第二的河北相比,占比才59.5%和65.9%。在风电领域,相较于江苏、山东等先行省份,海上风力发电“双低”(发电量低、占比低)局面突出。全省海上风电发电量仅为40亿千瓦时,仅占全社会发电量的1%。 龙头企业不够突出 光伏产业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缺乏晶科能源、隆基股份等“链主型”企业。风电产业领域,全省仅有上市公司2家,低于江苏的9家和山东的4家,风电龙头企业运达股份在深远海风电方面较金风科技等企业仍存在差距。锂电储能领域,尚缺乏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具有大规模生态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 原材料对外依赖度高 全省新能源原材料对外部供应源的依存度较高,家底较薄、自给率较低,具有明显的“浙江制造、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特征,从而受到原材料市场供需波动的影响更大。锂电池上游锂矿环节供应受新冠疫情和资本支出减少的双重影响,碳酸锂价格波动加大,对全省电池制造排产影响较大。在氢能领域,浙江缺少大规模工业富产氢资源、光伏风电余量制氢资源、煤和天然气制氢资源,氢气来源受制约程度也较大。 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足 浙江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还不够强,企业重规模推广、轻研发创新的现象较为明显,自主原创成果不多,产品低端化、场景拓展不足较为突出。锂离子电池关键性材料缺乏,部分电解液添加剂、隔膜核心原材料仍依赖进口;异质结(HJT)等新型晶体硅电池和碎化锅、钙铁矿、柔性CIGS薄膜等特色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氢能核心装备及关键材料、加氢站基础设施等仍主要依赖进口。受用地、用海等制约,部分新能源推广应用场景也存在落地难、推进缓慢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