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产业智研|聚焦浙江新能源产业链发展,聚力提升浙江产业竞争力
2023-07-17|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新能源产业是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优势所在,发展势头强劲

新能源产业是代表未来技术变革和能源发展方向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来源广泛、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等特征,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和大国能源博弈的必争之地。

新能源产业是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优势所在,发展势头强劲,已呈现光伏全国领先、风电全面提速、氢能加快布局、储能异军突起的态势。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与健全,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内容,也是长足推动浙江能源应用结构绿色化提升的关键举措。

一、浙江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

在新能源应用带动和政策导向加持之下,浙江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据公开数据可知,2023年一季度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33.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个百分点。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2.6%和32.4%,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61.0%,整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将迎来新能源产业发展关键期与战略机遇期。

0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2022年,浙江省新能源装机容量2962.4万千瓦,全年并网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力748.8万千瓦,创历史新高。截至2023年3月,全省风电及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占全省电源总装机比超四分之一。随着风光装机容量的增长,全省新能源电力日发电量最高达1.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

0光伏产业全国领先

光伏行业规上企业184家,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98.6亿元,同比增长64.9%;光伏组件产量98GW,占全国产量(288.7GW)的33.9%,电池产量75GW,占全国产量(318GW)的23.6%。风电全产业链初具雏形,覆盖整机制造、齿轮箱、变流器、勘察设计等环节,整体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新增风电装机178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364万千瓦。核电产业创新发展,截至2022年全省共建有核电站3座( 海盐泰山核电站、三门核电站、温州三奥核电站),在运机组装机容量达916万千瓦,核电机组数量占全国总数五分之一,核电发电量占比达17.75%,装机容量占全国总量16%、居全国第三。新型储能实现抢跑,在储能电池研发、制造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全国竞争力,集聚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03 潮流能装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舟山第四代1.6兆瓦LHD潮流能示范项目实现长期并网运行,潮流能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3.3兆瓦,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前列。氢能产业链初步形成,嘉兴、杭州、宁波等杭州湾地区已形成覆盖氢能“制一储一加一运一用”的全产业链,涉及企业超50家.全省氢气总产能超过60万吨/年智能电网产业链不断向中高端环节迈进,形成了温杭甬产业集群其中温州乐清智能电气产业集群列人国家级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总量规模总体较低

据统计,2022年,全省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为2539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三,但与第一的山东和第二的河北相比,占比才59.5%和65.9%。在风电领域,相较于江苏、山东等先行省份,海上风力发电“双低”(发电量低、占比低)局面突出。全省海上风电发电量仅为40亿千瓦时,仅占全社会发电量的1%。


龙头企业不够突出

光伏产业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缺乏晶科能源、隆基股份等“链主型”企业。风电产业领域,全省仅有上市公司2家,低于江苏的9家和山东的4家,风电龙头企业运达股份在深远海风电方面较金风科技等企业仍存在差距。锂电储能领域,尚缺乏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具有大规模生态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


原材料对外依赖度高

全省新能源原材料对外部供应源的依存度较高,底较薄、自给率较低,具有明显的“浙江制造、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特征,从而受到原材料市场供需波动的影响更大。电池上游锂矿环节供应受新冠疫情和资本支出减少的双重影响,碳酸锂价格波动加大,对全省电池制造排产影响较大。在氢能领域,浙江缺少大规模工业富产氢资源、光伏风电余量制氢资源、煤和天然气制氢资源,氢气来源受制约程度也较大。


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足

浙江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还不够强,企业重规模推广、轻研发创新的现象较为明显,自主原创成果不多,产品低端化、场景拓展不足较为突出。离子电池关键性材料缺乏,部分电解液添加剂、隔膜核心原材料仍依赖进口;异质结(HJT)等新型晶体硅电池和碎化锅、钙铁矿、柔性CIGS薄膜等特色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氢能核心装备及关键材料、加氢站基础设施等仍主要依赖进口。受用地、用海等制约,部分新能源推广应用场景也存在落地难、推进缓慢等情况。

三、产业发展策略“六聚”

一聚能集群培育,提升产业链竞争力。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突出新能源产业集群专业化和差异化发展,实施“一群一策”,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打响“浙江制造”整体品牌。依托“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等高能级载体,围绕新能源装备材料制造与新能源终端应用的共推互促,打造一批新能源业态高水平集聚的园区平台,积极探索建设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

二聚力项目引推,深化强链延链补链。进一步深化“招大做强”行动,支持各地推动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落地,引导优势企业加强省内布局,夯实新能源产业制造业发展根基。鼓励重点企业海外投资并购,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持续提供动力。针对产业集群断链、短板和低附加值环节,加强补链强链关键项目招引,精准招引一批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重点项目,推进产业集群协同提升。

三聚焦关键技术,融合产业链创新链。加大新能源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抓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计划,围绕下一代非晶硅光伏技术、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技术、低成本制储运氢一体化技术等行业共性领域,采取目录引导、揭榜挂帅方式,组织实施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加大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加快之江、湖畔、白马湖等省实验室建设,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布局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新能源产业链提升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跨学科领域技术融合。加大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支撑,依托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和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3.0建设,打造新能源技术集聚平台,助力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引人和成果转化服务。

四聚变梯队优势,培育产业链新主体。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壮大规模,突出雄鹰引领、国际化发展,支持大型企业集团积极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培育新能源领域的领航企业。以“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项冠军”行动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新能源细分赛道,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成长型中小微企业。

五聚合产业生态,探索链式协同机制。实施深化“链长+链主+专精特新”协同,动态培育一批“链主”企业、“链主”伙伴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促进新能源各细分领域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强“光伏+储能”“氢能+储能”“风电+储能”、智慧能源管理等领域的产业链应用协同模式创新,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相关的产业链运作机制,构建新能源产业链群的协作共享机制。基于新能源产业链统计监测和预警分析体系的建立健全,实时跟踪国内外产业链发展态势,引导全省各地前瞻谋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和重大载体建设避免项目盲目上马、重复建设产能浪费、不合理同质竞争等,协同有序推进全省产业链整体发展质效提升。

六聚汇内外资源,强化关键要素支撑。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鼓励民间资本科学进入新能源产业投融资领域,围绕智能光伏、海上风电、新型储能、氢能示范等产业化领域及重点研发项目,形成新能源产业链基金群。加强新能源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等总体规划的衔接和配合,提升新能源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支持组建一批新能源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加快氢能、新型储能设施等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积极提升浙江新能源产业链国内外标准话语权。

上一篇:融象数科获“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20佳企业”认定!
下一篇:专家智点丨倪光南院士:发展数据存储产业 带动中国IT产业全球领先
产业智研|聚焦浙江新能源产业链发展,聚力提升浙江产业竞争力
2023-07-17 | 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新能源产业是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优势所在,发展势头强劲

新能源产业是代表未来技术变革和能源发展方向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来源广泛、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等特征,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和大国能源博弈的必争之地。

新能源产业是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优势所在,发展势头强劲,已呈现光伏全国领先、风电全面提速、氢能加快布局、储能异军突起的态势。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与健全,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内容,也是长足推动浙江能源应用结构绿色化提升的关键举措。

一、浙江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

在新能源应用带动和政策导向加持之下,浙江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据公开数据可知,2023年一季度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33.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个百分点。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2.6%和32.4%,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61.0%,整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将迎来新能源产业发展关键期与战略机遇期。

0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2022年,浙江省新能源装机容量2962.4万千瓦,全年并网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力748.8万千瓦,创历史新高。截至2023年3月,全省风电及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占全省电源总装机比超四分之一。随着风光装机容量的增长,全省新能源电力日发电量最高达1.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

0光伏产业全国领先

光伏行业规上企业184家,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98.6亿元,同比增长64.9%;光伏组件产量98GW,占全国产量(288.7GW)的33.9%,电池产量75GW,占全国产量(318GW)的23.6%。风电全产业链初具雏形,覆盖整机制造、齿轮箱、变流器、勘察设计等环节,整体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新增风电装机178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364万千瓦。核电产业创新发展,截至2022年全省共建有核电站3座( 海盐泰山核电站、三门核电站、温州三奥核电站),在运机组装机容量达916万千瓦,核电机组数量占全国总数五分之一,核电发电量占比达17.75%,装机容量占全国总量16%、居全国第三。新型储能实现抢跑,在储能电池研发、制造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全国竞争力,集聚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03 潮流能装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舟山第四代1.6兆瓦LHD潮流能示范项目实现长期并网运行,潮流能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3.3兆瓦,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前列。氢能产业链初步形成,嘉兴、杭州、宁波等杭州湾地区已形成覆盖氢能“制一储一加一运一用”的全产业链,涉及企业超50家.全省氢气总产能超过60万吨/年智能电网产业链不断向中高端环节迈进,形成了温杭甬产业集群其中温州乐清智能电气产业集群列人国家级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总量规模总体较低

据统计,2022年,全省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为2539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三,但与第一的山东和第二的河北相比,占比才59.5%和65.9%。在风电领域,相较于江苏、山东等先行省份,海上风力发电“双低”(发电量低、占比低)局面突出。全省海上风电发电量仅为40亿千瓦时,仅占全社会发电量的1%。


龙头企业不够突出

光伏产业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缺乏晶科能源、隆基股份等“链主型”企业。风电产业领域,全省仅有上市公司2家,低于江苏的9家和山东的4家,风电龙头企业运达股份在深远海风电方面较金风科技等企业仍存在差距。锂电储能领域,尚缺乏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具有大规模生态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


原材料对外依赖度高

全省新能源原材料对外部供应源的依存度较高,底较薄、自给率较低,具有明显的“浙江制造、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特征,从而受到原材料市场供需波动的影响更大。电池上游锂矿环节供应受新冠疫情和资本支出减少的双重影响,碳酸锂价格波动加大,对全省电池制造排产影响较大。在氢能领域,浙江缺少大规模工业富产氢资源、光伏风电余量制氢资源、煤和天然气制氢资源,氢气来源受制约程度也较大。


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足

浙江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还不够强,企业重规模推广、轻研发创新的现象较为明显,自主原创成果不多,产品低端化、场景拓展不足较为突出。离子电池关键性材料缺乏,部分电解液添加剂、隔膜核心原材料仍依赖进口;异质结(HJT)等新型晶体硅电池和碎化锅、钙铁矿、柔性CIGS薄膜等特色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氢能核心装备及关键材料、加氢站基础设施等仍主要依赖进口。受用地、用海等制约,部分新能源推广应用场景也存在落地难、推进缓慢等情况。

三、产业发展策略“六聚”

一聚能集群培育,提升产业链竞争力。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突出新能源产业集群专业化和差异化发展,实施“一群一策”,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打响“浙江制造”整体品牌。依托“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等高能级载体,围绕新能源装备材料制造与新能源终端应用的共推互促,打造一批新能源业态高水平集聚的园区平台,积极探索建设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

二聚力项目引推,深化强链延链补链。进一步深化“招大做强”行动,支持各地推动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落地,引导优势企业加强省内布局,夯实新能源产业制造业发展根基。鼓励重点企业海外投资并购,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持续提供动力。针对产业集群断链、短板和低附加值环节,加强补链强链关键项目招引,精准招引一批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重点项目,推进产业集群协同提升。

三聚焦关键技术,融合产业链创新链。加大新能源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抓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计划,围绕下一代非晶硅光伏技术、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技术、低成本制储运氢一体化技术等行业共性领域,采取目录引导、揭榜挂帅方式,组织实施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加大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加快之江、湖畔、白马湖等省实验室建设,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布局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新能源产业链提升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跨学科领域技术融合。加大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支撑,依托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和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3.0建设,打造新能源技术集聚平台,助力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引人和成果转化服务。

四聚变梯队优势,培育产业链新主体。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壮大规模,突出雄鹰引领、国际化发展,支持大型企业集团积极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培育新能源领域的领航企业。以“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项冠军”行动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新能源细分赛道,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成长型中小微企业。

五聚合产业生态,探索链式协同机制。实施深化“链长+链主+专精特新”协同,动态培育一批“链主”企业、“链主”伙伴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促进新能源各细分领域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强“光伏+储能”“氢能+储能”“风电+储能”、智慧能源管理等领域的产业链应用协同模式创新,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相关的产业链运作机制,构建新能源产业链群的协作共享机制。基于新能源产业链统计监测和预警分析体系的建立健全,实时跟踪国内外产业链发展态势,引导全省各地前瞻谋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和重大载体建设避免项目盲目上马、重复建设产能浪费、不合理同质竞争等,协同有序推进全省产业链整体发展质效提升。

六聚汇内外资源,强化关键要素支撑。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鼓励民间资本科学进入新能源产业投融资领域,围绕智能光伏、海上风电、新型储能、氢能示范等产业化领域及重点研发项目,形成新能源产业链基金群。加强新能源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等总体规划的衔接和配合,提升新能源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支持组建一批新能源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加快氢能、新型储能设施等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积极提升浙江新能源产业链国内外标准话语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