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条完整且均衡发展。集成电路三个重要细分产业环节的设计业、制造业和封测业,2022年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占比分别为57%、51%和78%,都超过半壁江山,特别是上海浦东地区,已经构建了EDA工具、高端芯片设计、先进晶圆制造、高端封测服务、装备材料为一体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人才资源优势明显。长三角地区共汇集普通高等学校近400所,涵盖理、工、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又有涉及交叉学科的新理科、新工科、新文科。另外,长三角地区拥有5所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6所第一批获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2个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面得天独厚。
龙头企业相对集中。3家全球十大晶圆代工企业、2家全球十大封装代工企业、5家国内初具规模的IDM企业(共6家),其总部均位于长三角,全球代工龙头台积电在国内设立的2座代工厂位于长三角,全球封装前二企业日月光(ASE)和安靠(AMKOR)在国内设立的工厂也均坐落于长三角,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有7家在浦东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苏州市有从事集成电路及其相关企业230余家,南京市有183家规模以上企业,安徽以合肥为中心集中了关联企业300多家,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已超过650家。
区域内产业协同加速。华虹半导体走出上海,在无锡建设其12英寸晶圆制造线;中芯国际西进,在浙江宁波和绍兴布局两条8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长电科技在上海设立区域总部和创新中心;超硅半导体在合肥设立大硅片生产基地,均表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协同加速,区域布局效益初显。
制定长三角总体发展规划,谋求区域协同发展。产业协同发展是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找到三省一市的差异化定位,从国家战略的视角出发,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联合制定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加强区域内产业协同和协作,明确各自资源、优势、特色领域和重点培育方向,在长三角地区真正实现固长链、补短链、强延链的发展格局。三省一市要合作共建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引进和培养。
为适应新时期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特点,上海发布《关于新时期促进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主要包括6方面25条核心政策措施,涉及人才支持、企业培育支持、投融资支持、研发和应用支持、长三角协同创新、行业管理支持等政策措施,支持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 江苏省 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相关政策包括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形成财税金融支持合力、增强产业人才支撑、优化发展环境等5个大类26条具体措施,进一步推动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若干政策》包括研发和应用支持政策、投融资和重大项目支持政策、人才政策、创新平台和产业平台政策、企业培育政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政策等7大部分24条政策。杭州也相继出台《杭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发展专项政策》《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强对企业的扶持,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安徽省 以合肥为中心,致力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相继出台《合肥市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合肥市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等政策。相关政策给予基金、研发、创新、项目落户、融资、发展环境共六大方面的支持,包括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支持企业规模发展、支持产业生态营造等方面,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链条完整且均衡发展。集成电路三个重要细分产业环节的设计业、制造业和封测业,2022年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占比分别为57%、51%和78%,都超过半壁江山,特别是上海浦东地区,已经构建了EDA工具、高端芯片设计、先进晶圆制造、高端封测服务、装备材料为一体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人才资源优势明显。长三角地区共汇集普通高等学校近400所,涵盖理、工、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又有涉及交叉学科的新理科、新工科、新文科。另外,长三角地区拥有5所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6所第一批获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2个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面得天独厚。
龙头企业相对集中。3家全球十大晶圆代工企业、2家全球十大封装代工企业、5家国内初具规模的IDM企业(共6家),其总部均位于长三角,全球代工龙头台积电在国内设立的2座代工厂位于长三角,全球封装前二企业日月光(ASE)和安靠(AMKOR)在国内设立的工厂也均坐落于长三角,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有7家在浦东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苏州市有从事集成电路及其相关企业230余家,南京市有183家规模以上企业,安徽以合肥为中心集中了关联企业300多家,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已超过650家。
区域内产业协同加速。华虹半导体走出上海,在无锡建设其12英寸晶圆制造线;中芯国际西进,在浙江宁波和绍兴布局两条8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长电科技在上海设立区域总部和创新中心;超硅半导体在合肥设立大硅片生产基地,均表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协同加速,区域布局效益初显。
制定长三角总体发展规划,谋求区域协同发展。产业协同发展是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找到三省一市的差异化定位,从国家战略的视角出发,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联合制定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加强区域内产业协同和协作,明确各自资源、优势、特色领域和重点培育方向,在长三角地区真正实现固长链、补短链、强延链的发展格局。三省一市要合作共建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引进和培养。
为适应新时期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特点,上海发布《关于新时期促进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主要包括6方面25条核心政策措施,涉及人才支持、企业培育支持、投融资支持、研发和应用支持、长三角协同创新、行业管理支持等政策措施,支持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 江苏省 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相关政策包括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形成财税金融支持合力、增强产业人才支撑、优化发展环境等5个大类26条具体措施,进一步推动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若干政策》包括研发和应用支持政策、投融资和重大项目支持政策、人才政策、创新平台和产业平台政策、企业培育政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政策等7大部分24条政策。杭州也相继出台《杭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发展专项政策》《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强对企业的扶持,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安徽省 以合肥为中心,致力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相继出台《合肥市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合肥市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等政策。相关政策给予基金、研发、创新、项目落户、融资、发展环境共六大方面的支持,包括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支持企业规模发展、支持产业生态营造等方面,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