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据了解,2023年报告在延续以往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最新态势量化分析的基础上,首次研究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效率水平,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50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连续11年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创新动力、数字产业、数字治理等相关指标增长最快,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呈现蓬勃向上发展态势,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支柱地位更加凸显。
我国数字经济结构优化促进质的有效提升。2022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与产业数字化规模分别达到9.2万亿元和41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分别为18.3%和81.7%,数字经济的二八比例结构较为稳定。其中,三二一产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44.7%、24.0%和10.5%,同比分别提升1.6、1.2和0.4个百分点,二产渗透率增幅与三产渗透率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形成服务业和工业数字化共同驱动发展的格局。
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升。总体看,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为1.75,相较2012年提升了0.09,数字经济生产率水平和同比增幅都显著高于整体国民经济生产效率,对国民经济生产效率提升起到支撑、拉动作用。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小幅上升,第二产业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十年间整体呈现先升后降态势,第三产业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力量。
三是加快构建自主自强创新体系。加快形成激励自我创新的政策框架,加快培育数字创新企业,把握技术创新发展主动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针对性地开展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注重原始创新和生态培育。加快前沿技术布局,围绕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神经芯片等前沿技术创新,建设省级前沿技术研究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聚智汇力加速战略性颠覆性技术发展。 一是加强政府引导推动数字化发展。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大产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及相关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大数据分析模型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减轻数字化转型负担。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统筹,引导各级财政资金加大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加强对产业数字化转型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及试点示范的支持。探索成立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推动政府产业基金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相关投资基金。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 二是厚植产业数字化发展坚实基础。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强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指导和人才交流合作,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大型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的健康可持续生态圈。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走深走实,加快先进工厂培育,推动企业积极利用5G等技术开展工厂数字化改造,促进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的广泛应用。深化重点行业拓展,广泛开展供需对接,加强工业互联网在重点产业链普及,以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深入推进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引导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升级和关键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全面深化各环节数字化应用。面向制造、矿山、能源、物流、医疗等重点行业全面推动行业数字化升级,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行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全面推广数字化转型理念,不断提升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软件应用、数据管理等数字化能力。 一是夯实技术支撑基础。统筹布局可信工业、产业数据空间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研制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工业数据采集与集成设备产品。加快数据要素资源的标识确权、认证授权、安全交换等基础技术研究,探索兼顾数据流通与安全的多样化技术方案,推动跨软硬件、组织、地域、国别的数据互操作系统研制。鼓励隐私计算、云计算、区块链等关键技术落地应用,支持数据关键技术在数据政府中的应用。 二是支持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探索创制数据确权,坚持产权分割、分类分级、安全发展的数据确权基本原则,在国家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构建以促进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确权框架,兼顾不同类型数据的管理和使用需求,因类施策。建立全国数据统一登记确权体系,分层分类地对个人数据、企业数据和公共数据进行权属界定和流转,推动数据确权实践。制定数据定价标准,研究建立基于数据属性的数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统一数据资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健全数据要素制度体系。完善数据市场制度,加快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数据产权制度,全面完善数据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数据市场竞争政策框架,打造数据信用制度。健全数据治理制度,修订完善数据法律法规,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强化数据安全制度,强化企业主体全链条数据安全管理,强化涉及国家安全的数据管理规范,加快建立数据要素跨境流通规则,探索通过“监管沙箱”等方式提供符合监管要求的数据跨境传输技术和设施。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据了解,2023年报告在延续以往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最新态势量化分析的基础上,首次研究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效率水平,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50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连续11年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创新动力、数字产业、数字治理等相关指标增长最快,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呈现蓬勃向上发展态势,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支柱地位更加凸显。
我国数字经济结构优化促进质的有效提升。2022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与产业数字化规模分别达到9.2万亿元和41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分别为18.3%和81.7%,数字经济的二八比例结构较为稳定。其中,三二一产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44.7%、24.0%和10.5%,同比分别提升1.6、1.2和0.4个百分点,二产渗透率增幅与三产渗透率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形成服务业和工业数字化共同驱动发展的格局。
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升。总体看,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为1.75,相较2012年提升了0.09,数字经济生产率水平和同比增幅都显著高于整体国民经济生产效率,对国民经济生产效率提升起到支撑、拉动作用。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小幅上升,第二产业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十年间整体呈现先升后降态势,第三产业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力量。
三是加快构建自主自强创新体系。加快形成激励自我创新的政策框架,加快培育数字创新企业,把握技术创新发展主动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针对性地开展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注重原始创新和生态培育。加快前沿技术布局,围绕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神经芯片等前沿技术创新,建设省级前沿技术研究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聚智汇力加速战略性颠覆性技术发展。 一是加强政府引导推动数字化发展。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大产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及相关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大数据分析模型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减轻数字化转型负担。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统筹,引导各级财政资金加大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加强对产业数字化转型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及试点示范的支持。探索成立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推动政府产业基金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相关投资基金。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 二是厚植产业数字化发展坚实基础。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强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指导和人才交流合作,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大型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的健康可持续生态圈。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走深走实,加快先进工厂培育,推动企业积极利用5G等技术开展工厂数字化改造,促进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的广泛应用。深化重点行业拓展,广泛开展供需对接,加强工业互联网在重点产业链普及,以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深入推进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引导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升级和关键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全面深化各环节数字化应用。面向制造、矿山、能源、物流、医疗等重点行业全面推动行业数字化升级,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行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全面推广数字化转型理念,不断提升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软件应用、数据管理等数字化能力。 一是夯实技术支撑基础。统筹布局可信工业、产业数据空间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研制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工业数据采集与集成设备产品。加快数据要素资源的标识确权、认证授权、安全交换等基础技术研究,探索兼顾数据流通与安全的多样化技术方案,推动跨软硬件、组织、地域、国别的数据互操作系统研制。鼓励隐私计算、云计算、区块链等关键技术落地应用,支持数据关键技术在数据政府中的应用。 二是支持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探索创制数据确权,坚持产权分割、分类分级、安全发展的数据确权基本原则,在国家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构建以促进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确权框架,兼顾不同类型数据的管理和使用需求,因类施策。建立全国数据统一登记确权体系,分层分类地对个人数据、企业数据和公共数据进行权属界定和流转,推动数据确权实践。制定数据定价标准,研究建立基于数据属性的数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统一数据资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健全数据要素制度体系。完善数据市场制度,加快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数据产权制度,全面完善数据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数据市场竞争政策框架,打造数据信用制度。健全数据治理制度,修订完善数据法律法规,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强化数据安全制度,强化企业主体全链条数据安全管理,强化涉及国家安全的数据管理规范,加快建立数据要素跨境流通规则,探索通过“监管沙箱”等方式提供符合监管要求的数据跨境传输技术和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