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奏响民营经济和招商“强”音丨强化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
2023-03-17|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李强总理拥有关于民营经济发展、政府自身建设、改革作风的先进理念,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笔者做了此次会议和以往重要讲话内容,供学习参考。

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李强总理拥有关于民营经济发展、政府自身建设、改革作风的先进理念,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笔者做了此次会议和以往重要讲话内容,供学习参考。


01谈经济形势、谈发展民营经济

第一,“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长久之策,过去没有变,以后更不会变。确实,去年有段时间,社会上有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使一些民营企业家内心感到忧虑。其实在发展民营经济这个问题上,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一直是非常明确的。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作了强调。对此,我们是旗帜鲜明、坚定不移的。

第二,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在新起点上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从发展空间看,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多新领域新赛道有待开拓,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民营经济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第三,时代呼唤广大民营企业家谱写新的创业史。这也是我特别想说的一点。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也依赖客观条件,但更需要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希望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坚定信心再出发。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当年江浙等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时,创造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虽然现在创业的模式、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时那样一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是永远需要的。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真诚关心、服务民营企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带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业者、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我相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民营企业家一定能谱写出更加辉煌的创业史。

“中国人从来没有被任何困难所压倒。”

在回应就业问题时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解决就业问题,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靠发展经济。他谈到,下一步将全面落实就业优先的战略,进一步加大相关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此外,还将综合施策,扩大和稳定就业岗位。对于现在新的就业形态,既要支持,也要规范发展。


02喊话全体公务员:不能只踩刹车、只设路障

新的使命任务对本届政府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将以这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转变职能、提高效率、改革作风。

第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我们一定会推动各级干部多到基层调查研究,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帮助基层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特别是长期在大机关坐办公室的年轻人,要更多身入基层、心入基层,更多地接地气。

第二,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政府的所有工作必须要在法律框架里进行,政府的所有行政行为必须于法有据。我们会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我们的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提高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提高创造性的执行能力。各级政府各部门各位公务人员一定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特别是我们有关部门在履行审批监管等职责的时候,不能只踩刹车不踩油门,不能只设路障不设路标。要更多做应不应该做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做能不能做的技术判断。我们坚决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真正做有创造力的执行者。

第四,坚决守住廉洁底线。我们将始终以严的标准、严的要求,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对一切腐败行为零容忍。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必须自觉接受监督,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关于招商引资的理论与实操论述

01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在更深远的经济转型升级布局上,我们还要致力于一些区位条件比较好、产业基础比较扎实、配套功能比较完善、有利于产城融合和高端要素集聚的区块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每个集聚区集中力量抓好两三个技术领先、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既抓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又抓专业化配套企业,使得产业立足在持续创新、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深度开发上。这些产业集聚区同样涌动着投资机遇。

集聚区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和“走出去”的客商,落地企业都享受到土地、财税、金融、科技等政策支持。我们要挖掘更多的投资机会,产生更大的化学反应,进一步完善大开放格局,打造一片投资的热土。


02引客商回归要“取势、明道、优术”

取势,就是要把握大势。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全面准确把握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紧紧抓住“十三五”这个“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因时顺势而为,主动参与大变革、大机遇。

明道,就是要明确路径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为引领,加快形成以创新为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优术,就是要讲究谋略现在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围绕企业创新、人才创业抓好创新平台和开放发展平台建设,围绕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围绕突出制度供给深化政府自身改革,争取“十三五”再干成一批大事、新事、实事。

03要着眼招大引强,支撑有效投资

要精准招商。麦肯锡研究报告认为,全球经济重心一直在改变。经济重心的转移,伴随的是企业跨国迁移、项目跨国转移,以及新企业新项目的新生。这个大趋势,我们一定要掌握。很多跨国集团包括世界 500 强,对投资中国包括浙江比较有兴趣。我们要提前做功课去筛选、主动上门去对接,特别是要有国际化的视野、精准化的目标。如果全球行业动态不熟悉、投资者思维不了解、国际惯例不明白、投资政策吃不透,招商方案没有针对性,目标就难以聚焦,招商效果就不会太好。我们要着重培养和锻炼一批专业化的招商团队,把全球某个产业发展情况、跨国公司战略布局搞清楚,把人家的需求和我们的优势搞清楚,找到双方利益的共同点,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要紧盯大项目好项目。国内各地对好项目大项目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我们决不能坐着等,等是永远等不来的。大项目好项目不仅在于体量大、实力强、效益好,重要的是产业配套和关联带动效应比较强,聚集和引领能力比较显著,大项目好项目来了,人才、资金、市场会跟着来。特别是我们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如果没有大项目好项目牵引,恐怕快速成型就比较难,产业集群就比较难。今后的招商重点是,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大项目好项目,瞄准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央企合作项目、浙商回归优质项目,特别要发挥浙商的资源优势,以商引商,推动民资对接外资、国资,培育越来越多的本土大项目好项目。

要强化产业链招商。大项目好项目落在哪,影响因素很多,投资环境、政策优惠当然重要,但产业链配套尤其重要。为什么?大项目一旦落地,不用费力去建链、补链、强链。而且产业链有了,供应链肯定有,资金链肯定有,价值链肯定有,人才链也会有。我们完全有这个优势,只要好项目能来,配套马上就能跟上、而且配套能力比较强,这样项目才能安心落地,才是成功的产业链招商。每个产业集聚区、块状经济、高新园区,首先要把产业链目录搞清晰,产业链的特色和竞争力在哪里,每条产业链的龙头在哪里,要一清二楚、系统谋划,善于运用产业链招商方式,营造特色化招商优势,以大产业吸引大项目,以大项目促进大产业、大发展。

04着眼全域空间优化,科学布局有效投资

要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来布局有效投资。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产业、城市化布局。这是最高层次的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我们的国土空间、资源要素、生态环境承载力已经逼近极限,到了不得不、不能不重视的地步。比如,适宜开发的建设用地不足2万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资源不足1万平方公里,还要保住3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现在,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农业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经济区、禁止开发区的空间布局轮廓已经清晰,抓有效投资不再是遍地开花,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选准投资方向,摆好项目布点。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地区,就要加大投资强度,吸引大项目好项目。对禁止开发、生态功能区,要大胆留白,严格保护,青山绿水,把发展的蓝图描绘得更好。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编制主体功能区产业导向目录,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差别化考核办法。省里正在开化等县搞试点,主要是用好生态补偿机制,让老百姓在保护生态中得到实惠,鼓励把整个县域搞成国家公园,提供更好的生态屏障。

要用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平台来扩大有效投资。从整个地域形态看,“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构画了一幅弯弓向大海的大开放格局。这是我们最好的招牌,也是最有可能引来大资本大项目的新平台。如果我们不抓紧用足牌子打响牌子,就会砸了牌子,丧失历史机遇。如果我们吃透了、抓住了、打响了,我们原有的区位优势、资本优势、产业基础、贸易网络就能被充分激活优化,就会在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合作中占据有利位置,这是应该干而且必须干好的事。拿舟山群岛新区来讲,就要瞄准自由贸易港区,加快综合保税区,金塘、六横经济功能区,疏港通道等规划建设,真正建成有竞争力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各地要立足自身优势,着力引进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标杆性项目,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形成几个有全国影响力的大产业,把总体带起来。

要以产业集聚区为主阵地来集聚有效投资。产业集聚区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最大潜力、最大希望所在。我们要做透“产业”和“集聚”两篇文章,通过这一平台让好项目好企业进来,以特色优势、集群优势、错位优势促进产业、科技、人才、信息集聚。我们14个集聚区规划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平均每个300多平方公里,空间很大,但产业集聚度不够高,大项目大企业不够多。关键不在于空间大小,而在于里面装了什么。要集中力量抓核心区块,重点招商、重点开发。我们正在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要努力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重点突破,要注重产业关联度、项目牵引力,加快形成产业链,着力提高集聚度。沿海产业集聚区要力争年内引进1—2个50亿元以上的重大制造业项目,其他集聚区要力争年内引进1个2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大项目。还要特别注意产城融合,既要做大产业功能,也要做强城市功能,让产业与城市“两个轮子一起转”,产业化与城市化双向融合、同步提升。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上一篇:共建大数据标准生态丨融象数科参编的《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2023版)》正式发布
下一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奏响民营经济和招商“强”音丨强化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
2023-03-17 | 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李强总理拥有关于民营经济发展、政府自身建设、改革作风的先进理念,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笔者做了此次会议和以往重要讲话内容,供学习参考。

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李强总理拥有关于民营经济发展、政府自身建设、改革作风的先进理念,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笔者做了此次会议和以往重要讲话内容,供学习参考。


01谈经济形势、谈发展民营经济

第一,“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长久之策,过去没有变,以后更不会变。确实,去年有段时间,社会上有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使一些民营企业家内心感到忧虑。其实在发展民营经济这个问题上,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一直是非常明确的。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作了强调。对此,我们是旗帜鲜明、坚定不移的。

第二,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在新起点上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从发展空间看,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多新领域新赛道有待开拓,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民营经济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第三,时代呼唤广大民营企业家谱写新的创业史。这也是我特别想说的一点。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也依赖客观条件,但更需要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希望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坚定信心再出发。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当年江浙等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时,创造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虽然现在创业的模式、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时那样一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是永远需要的。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真诚关心、服务民营企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带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业者、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我相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民营企业家一定能谱写出更加辉煌的创业史。

“中国人从来没有被任何困难所压倒。”

在回应就业问题时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解决就业问题,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靠发展经济。他谈到,下一步将全面落实就业优先的战略,进一步加大相关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此外,还将综合施策,扩大和稳定就业岗位。对于现在新的就业形态,既要支持,也要规范发展。


02喊话全体公务员:不能只踩刹车、只设路障

新的使命任务对本届政府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将以这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转变职能、提高效率、改革作风。

第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我们一定会推动各级干部多到基层调查研究,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帮助基层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特别是长期在大机关坐办公室的年轻人,要更多身入基层、心入基层,更多地接地气。

第二,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政府的所有工作必须要在法律框架里进行,政府的所有行政行为必须于法有据。我们会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我们的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提高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提高创造性的执行能力。各级政府各部门各位公务人员一定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特别是我们有关部门在履行审批监管等职责的时候,不能只踩刹车不踩油门,不能只设路障不设路标。要更多做应不应该做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做能不能做的技术判断。我们坚决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真正做有创造力的执行者。

第四,坚决守住廉洁底线。我们将始终以严的标准、严的要求,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对一切腐败行为零容忍。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必须自觉接受监督,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关于招商引资的理论与实操论述

01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在更深远的经济转型升级布局上,我们还要致力于一些区位条件比较好、产业基础比较扎实、配套功能比较完善、有利于产城融合和高端要素集聚的区块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每个集聚区集中力量抓好两三个技术领先、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既抓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又抓专业化配套企业,使得产业立足在持续创新、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深度开发上。这些产业集聚区同样涌动着投资机遇。

集聚区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和“走出去”的客商,落地企业都享受到土地、财税、金融、科技等政策支持。我们要挖掘更多的投资机会,产生更大的化学反应,进一步完善大开放格局,打造一片投资的热土。


02引客商回归要“取势、明道、优术”

取势,就是要把握大势。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全面准确把握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紧紧抓住“十三五”这个“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因时顺势而为,主动参与大变革、大机遇。

明道,就是要明确路径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为引领,加快形成以创新为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优术,就是要讲究谋略现在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围绕企业创新、人才创业抓好创新平台和开放发展平台建设,围绕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围绕突出制度供给深化政府自身改革,争取“十三五”再干成一批大事、新事、实事。

03要着眼招大引强,支撑有效投资

要精准招商。麦肯锡研究报告认为,全球经济重心一直在改变。经济重心的转移,伴随的是企业跨国迁移、项目跨国转移,以及新企业新项目的新生。这个大趋势,我们一定要掌握。很多跨国集团包括世界 500 强,对投资中国包括浙江比较有兴趣。我们要提前做功课去筛选、主动上门去对接,特别是要有国际化的视野、精准化的目标。如果全球行业动态不熟悉、投资者思维不了解、国际惯例不明白、投资政策吃不透,招商方案没有针对性,目标就难以聚焦,招商效果就不会太好。我们要着重培养和锻炼一批专业化的招商团队,把全球某个产业发展情况、跨国公司战略布局搞清楚,把人家的需求和我们的优势搞清楚,找到双方利益的共同点,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要紧盯大项目好项目。国内各地对好项目大项目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我们决不能坐着等,等是永远等不来的。大项目好项目不仅在于体量大、实力强、效益好,重要的是产业配套和关联带动效应比较强,聚集和引领能力比较显著,大项目好项目来了,人才、资金、市场会跟着来。特别是我们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如果没有大项目好项目牵引,恐怕快速成型就比较难,产业集群就比较难。今后的招商重点是,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大项目好项目,瞄准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央企合作项目、浙商回归优质项目,特别要发挥浙商的资源优势,以商引商,推动民资对接外资、国资,培育越来越多的本土大项目好项目。

要强化产业链招商。大项目好项目落在哪,影响因素很多,投资环境、政策优惠当然重要,但产业链配套尤其重要。为什么?大项目一旦落地,不用费力去建链、补链、强链。而且产业链有了,供应链肯定有,资金链肯定有,价值链肯定有,人才链也会有。我们完全有这个优势,只要好项目能来,配套马上就能跟上、而且配套能力比较强,这样项目才能安心落地,才是成功的产业链招商。每个产业集聚区、块状经济、高新园区,首先要把产业链目录搞清晰,产业链的特色和竞争力在哪里,每条产业链的龙头在哪里,要一清二楚、系统谋划,善于运用产业链招商方式,营造特色化招商优势,以大产业吸引大项目,以大项目促进大产业、大发展。

04着眼全域空间优化,科学布局有效投资

要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来布局有效投资。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产业、城市化布局。这是最高层次的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我们的国土空间、资源要素、生态环境承载力已经逼近极限,到了不得不、不能不重视的地步。比如,适宜开发的建设用地不足2万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资源不足1万平方公里,还要保住3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现在,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农业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经济区、禁止开发区的空间布局轮廓已经清晰,抓有效投资不再是遍地开花,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选准投资方向,摆好项目布点。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地区,就要加大投资强度,吸引大项目好项目。对禁止开发、生态功能区,要大胆留白,严格保护,青山绿水,把发展的蓝图描绘得更好。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编制主体功能区产业导向目录,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差别化考核办法。省里正在开化等县搞试点,主要是用好生态补偿机制,让老百姓在保护生态中得到实惠,鼓励把整个县域搞成国家公园,提供更好的生态屏障。

要用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平台来扩大有效投资。从整个地域形态看,“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构画了一幅弯弓向大海的大开放格局。这是我们最好的招牌,也是最有可能引来大资本大项目的新平台。如果我们不抓紧用足牌子打响牌子,就会砸了牌子,丧失历史机遇。如果我们吃透了、抓住了、打响了,我们原有的区位优势、资本优势、产业基础、贸易网络就能被充分激活优化,就会在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合作中占据有利位置,这是应该干而且必须干好的事。拿舟山群岛新区来讲,就要瞄准自由贸易港区,加快综合保税区,金塘、六横经济功能区,疏港通道等规划建设,真正建成有竞争力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各地要立足自身优势,着力引进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标杆性项目,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形成几个有全国影响力的大产业,把总体带起来。

要以产业集聚区为主阵地来集聚有效投资。产业集聚区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最大潜力、最大希望所在。我们要做透“产业”和“集聚”两篇文章,通过这一平台让好项目好企业进来,以特色优势、集群优势、错位优势促进产业、科技、人才、信息集聚。我们14个集聚区规划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平均每个300多平方公里,空间很大,但产业集聚度不够高,大项目大企业不够多。关键不在于空间大小,而在于里面装了什么。要集中力量抓核心区块,重点招商、重点开发。我们正在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要努力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重点突破,要注重产业关联度、项目牵引力,加快形成产业链,着力提高集聚度。沿海产业集聚区要力争年内引进1—2个50亿元以上的重大制造业项目,其他集聚区要力争年内引进1个2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大项目。还要特别注意产城融合,既要做大产业功能,也要做强城市功能,让产业与城市“两个轮子一起转”,产业化与城市化双向融合、同步提升。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