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安徽省投资集团联合安徽叉车集团共同组建的安徽省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中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注册规模为100亿元,主要投向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目的是运用资本力量引导社会资本向安徽聚集,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多元资本支持,以更好地服务“双招双引”和“三地一区”建设。
这支超级产业基金背后出资方之一是安徽省投资集团。近年来,安徽省投资集团始终致力于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聚焦战新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布局,大手笔投资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十大新兴产业项目集群,堪称安徽“三地一区”建设投资先锋。
像安徽省投资集团这样具备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在安徽并不鲜见:6月刚完成注册的安徽省碳中和基金有限公司背后就有安徽省国资委的身影;今年1月成立的安徽黟县战略性产业招商引导基金由黟县国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参与注资;合肥市肥西县于今年2月官宣设立总额100亿元的政府投资母基金,支持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领域建设等。仅今年,“合肥模式”就在安徽不断落地应用,助力当地产业提质升级。
01 何为“合肥模式”?
所谓“合肥模式”,是指政府依托国资平台,联合头部机构共同设立产业基金群,通过直接投资、组建和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引入产业,进而服务地方招商引资的模式。该模式之所以得名并受到关注,是因为合肥国资曾在创投圈创造不少高回报案例。
2020年,合肥国资曾大举注资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18.8%和16.7%,创近五年新高。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2%。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显示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吸引到不少巨头企业,全产业链格局基本形成。2020年,合肥实现GDP超万亿,全国排名从97位升至20位,二十年间GDP增长近30倍,首次入围“新一线”城市榜单。2021年上半年,合肥GDP增长13.6%,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5%,居全国第二。
02 为何“合肥模式”能取得成功?
“合肥模式”的成功源于地方政府对产业态势的精准把握。合肥是国内科教优势较为突出的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具备将科教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基础条件。加之靠近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在产业承接上较内地省区市更加便利,能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
历届合肥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地把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驱动发展摆上核心战略位置,通过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做大经济体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坐实经济质量,实现追赶引领跨越,把承接和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
随着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合肥市确立了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十四五”期间,合肥致力于构建城市八大产业链条:即“芯屏器合”(“芯”指芯片产业,“屏”指平板显示产业,“器”指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集终生智”(“集”指集成电路,“终”指智能家居、汽车等消费终端产品,“生”即生物医药,“智”指与工信部共建的“中国声谷”以及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以此形成合肥城市产业地标。
在此基础上,安徽省及合肥市政府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对产业基金、股权投资提供支持,取得招商成效,培育新产业集群水到渠成,“合肥模式”由此生根发芽。
03 “合肥模式”对各地的借鉴意义
安徽地方政府以国资充当产业基金押注产业投资的做法容易造成误读,如有外媒就将其理解成“地方政府主导风投”,并片面地将产业基金的设立视作“砸钱开路”,其实这些都是片面看法。从结果来看,哪怕个别产业基金介入的投资项目效果不及预期,也在为当地经济创造税收、就业等价值,借助各类基金组合投资后,具体项目的投资风险能得到有效分散。
安徽当地政府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着眼于提振地方产业经济、提高综合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能带动产值增长,也包括上下游产业链带动、延伸和拉动效应。理解地方政府培育新产业的科学逻辑后,分析“合肥模式”的资本招商策略就能发现这是全产业链招商模式下精心布局的产业配套投资,是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确定适合当地发展现状模式后的科学做法。
“合肥模式”的真正精髓是铺好产业基础,找准产业方向,优化配套条件,以科技创新提升发展高度;以产业创新夯实发展厚度,真正做到“把每一笔投资投在最需要的地方”。做到这一点,复制“合肥模式”的成功并不困难。
根据36氪、澎湃新闻、新浪财经等综合整理
日前,由安徽省投资集团联合安徽叉车集团共同组建的安徽省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中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注册规模为100亿元,主要投向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目的是运用资本力量引导社会资本向安徽聚集,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多元资本支持,以更好地服务“双招双引”和“三地一区”建设。
这支超级产业基金背后出资方之一是安徽省投资集团。近年来,安徽省投资集团始终致力于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聚焦战新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布局,大手笔投资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十大新兴产业项目集群,堪称安徽“三地一区”建设投资先锋。
像安徽省投资集团这样具备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在安徽并不鲜见:6月刚完成注册的安徽省碳中和基金有限公司背后就有安徽省国资委的身影;今年1月成立的安徽黟县战略性产业招商引导基金由黟县国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参与注资;合肥市肥西县于今年2月官宣设立总额100亿元的政府投资母基金,支持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领域建设等。仅今年,“合肥模式”就在安徽不断落地应用,助力当地产业提质升级。
01 何为“合肥模式”?
所谓“合肥模式”,是指政府依托国资平台,联合头部机构共同设立产业基金群,通过直接投资、组建和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引入产业,进而服务地方招商引资的模式。该模式之所以得名并受到关注,是因为合肥国资曾在创投圈创造不少高回报案例。
2020年,合肥国资曾大举注资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18.8%和16.7%,创近五年新高。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2%。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显示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吸引到不少巨头企业,全产业链格局基本形成。2020年,合肥实现GDP超万亿,全国排名从97位升至20位,二十年间GDP增长近30倍,首次入围“新一线”城市榜单。2021年上半年,合肥GDP增长13.6%,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5%,居全国第二。
02 为何“合肥模式”能取得成功?
“合肥模式”的成功源于地方政府对产业态势的精准把握。合肥是国内科教优势较为突出的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具备将科教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基础条件。加之靠近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在产业承接上较内地省区市更加便利,能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
历届合肥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地把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驱动发展摆上核心战略位置,通过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做大经济体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坐实经济质量,实现追赶引领跨越,把承接和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
随着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合肥市确立了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十四五”期间,合肥致力于构建城市八大产业链条:即“芯屏器合”(“芯”指芯片产业,“屏”指平板显示产业,“器”指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集终生智”(“集”指集成电路,“终”指智能家居、汽车等消费终端产品,“生”即生物医药,“智”指与工信部共建的“中国声谷”以及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以此形成合肥城市产业地标。
在此基础上,安徽省及合肥市政府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对产业基金、股权投资提供支持,取得招商成效,培育新产业集群水到渠成,“合肥模式”由此生根发芽。
03 “合肥模式”对各地的借鉴意义
安徽地方政府以国资充当产业基金押注产业投资的做法容易造成误读,如有外媒就将其理解成“地方政府主导风投”,并片面地将产业基金的设立视作“砸钱开路”,其实这些都是片面看法。从结果来看,哪怕个别产业基金介入的投资项目效果不及预期,也在为当地经济创造税收、就业等价值,借助各类基金组合投资后,具体项目的投资风险能得到有效分散。
安徽当地政府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着眼于提振地方产业经济、提高综合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能带动产值增长,也包括上下游产业链带动、延伸和拉动效应。理解地方政府培育新产业的科学逻辑后,分析“合肥模式”的资本招商策略就能发现这是全产业链招商模式下精心布局的产业配套投资,是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确定适合当地发展现状模式后的科学做法。
“合肥模式”的真正精髓是铺好产业基础,找准产业方向,优化配套条件,以科技创新提升发展高度;以产业创新夯实发展厚度,真正做到“把每一笔投资投在最需要的地方”。做到这一点,复制“合肥模式”的成功并不困难。
根据36氪、澎湃新闻、新浪财经等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