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断链”警钟再次敲响!供应链风险如何解?
2022-04-29|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解决“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新冠疫情尚未消除、俄乌局势持续演化以及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引发不同程度供应链短缺。在国际关系愈发复杂的宏观背景下,供应链安全重要性逐渐显现。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继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强化创新引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推进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能源、金属原材料依赖进口严重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的《国家安全战略》中指出,“确保粮食安全、能源矿产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强海外利益安全保护”。


通过分析中国进出口货物种类,发现能源(例如:石油、天然气)与金属原材料(例如:铜、锰矿石等原材料)均较为依赖进口输入,其中石油进口依赖度为73%,天然气为103%,铜为93%,锰矿石为96%。


从能源消费来看,石油被誉为“工业血液”,对于现代化工业生产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如此其制成品也涉及农林牧渔、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生活消费等方方面面。数据显示,中国石油消费量由2007年32亿吨,上升至2021年71亿吨,增幅超过100%。天然气作为清洁燃料,随着绿色低碳概念不断推进,未来消费占比仍有上升空间。



从能源供给来看,一方面,中国石油、天然气已探明存储量全球排名均不高,难以自给自足,依赖进口情况仍将持续。然而,中国海洋油气与非常规天然气储量较为丰富,或将是未来勘探、开采重要方向,通过推动配套技术、合理利用自有能源资源,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于能源进口依赖性,进而提升能源安全性。


另一方面,中国能源进口主要依赖中东、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地区,总占比超过一半以上。尽管能源进口来源地数量较多,但结构比例仍可继续向多元化方向演进,尤其是当前中东、俄罗斯等石油产地地缘风险上升,或将对能源安全进口造成负面冲击。


从金属原材料来看,以铝为例,今年一季度进口同比增长超过20%,进口依赖度上升至约60%,主要进口依赖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三国,占比超过96%,进口渠道尤为集中,供应链脆弱性随之显现。



除上游原材料受供应链安全影响明显,供应链上关键技术受到制约,也将威胁中国供应链安全发展,对经济正常运转造成冲击。从多年进出口外贸数据不难发现,集成电路、高新技术产品是进口排名前列商品,分别占进口总额约16%、31%,且复合年均增长均高于进口总额复合年均增长。对于高端制造业领域关键技术,中国仍需依赖从日本、德国等国进口。



强链补链突破制约


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日趋激烈,畅通、安全、稳定、韧性,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更高要求。因此,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确保安全稳定需要“扬长”与“补短”双管齐下


强链锻造长板,增强发展主动权。我国具备产业体系全、产业链条长、配套能力强、市场规模大、人力资源多、应用场景多等传统优势,已在轨道列车、海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部分领域取得一定优势,锻长板就是要将优势转化为先发制人的能力。一方面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国际领先地位,锻造“杀手锏”技术,提升产业质量;另一方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深化“5G+工业互联网”工程,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链,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


补链补齐短板,解决“卡脖子”问题。在看到我国产业发展优势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仍然存在基础不牢、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亟需加强等问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同时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为经济行稳致远和抵御外部风险提供坚固依托。站在新历史节点上,扎实开展强链补链行动,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持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物质支撑。

上一篇:加快数字农业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力量
下一篇:高兴夫: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断链”警钟再次敲响!供应链风险如何解?
2022-04-29 | 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解决“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新冠疫情尚未消除、俄乌局势持续演化以及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引发不同程度供应链短缺。在国际关系愈发复杂的宏观背景下,供应链安全重要性逐渐显现。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继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强化创新引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推进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能源、金属原材料依赖进口严重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的《国家安全战略》中指出,“确保粮食安全、能源矿产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强海外利益安全保护”。


通过分析中国进出口货物种类,发现能源(例如:石油、天然气)与金属原材料(例如:铜、锰矿石等原材料)均较为依赖进口输入,其中石油进口依赖度为73%,天然气为103%,铜为93%,锰矿石为96%。


从能源消费来看,石油被誉为“工业血液”,对于现代化工业生产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如此其制成品也涉及农林牧渔、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生活消费等方方面面。数据显示,中国石油消费量由2007年32亿吨,上升至2021年71亿吨,增幅超过100%。天然气作为清洁燃料,随着绿色低碳概念不断推进,未来消费占比仍有上升空间。



从能源供给来看,一方面,中国石油、天然气已探明存储量全球排名均不高,难以自给自足,依赖进口情况仍将持续。然而,中国海洋油气与非常规天然气储量较为丰富,或将是未来勘探、开采重要方向,通过推动配套技术、合理利用自有能源资源,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于能源进口依赖性,进而提升能源安全性。


另一方面,中国能源进口主要依赖中东、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地区,总占比超过一半以上。尽管能源进口来源地数量较多,但结构比例仍可继续向多元化方向演进,尤其是当前中东、俄罗斯等石油产地地缘风险上升,或将对能源安全进口造成负面冲击。


从金属原材料来看,以铝为例,今年一季度进口同比增长超过20%,进口依赖度上升至约60%,主要进口依赖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三国,占比超过96%,进口渠道尤为集中,供应链脆弱性随之显现。



除上游原材料受供应链安全影响明显,供应链上关键技术受到制约,也将威胁中国供应链安全发展,对经济正常运转造成冲击。从多年进出口外贸数据不难发现,集成电路、高新技术产品是进口排名前列商品,分别占进口总额约16%、31%,且复合年均增长均高于进口总额复合年均增长。对于高端制造业领域关键技术,中国仍需依赖从日本、德国等国进口。



强链补链突破制约


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日趋激烈,畅通、安全、稳定、韧性,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更高要求。因此,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确保安全稳定需要“扬长”与“补短”双管齐下


强链锻造长板,增强发展主动权。我国具备产业体系全、产业链条长、配套能力强、市场规模大、人力资源多、应用场景多等传统优势,已在轨道列车、海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部分领域取得一定优势,锻长板就是要将优势转化为先发制人的能力。一方面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国际领先地位,锻造“杀手锏”技术,提升产业质量;另一方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深化“5G+工业互联网”工程,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链,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


补链补齐短板,解决“卡脖子”问题。在看到我国产业发展优势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仍然存在基础不牢、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亟需加强等问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同时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为经济行稳致远和抵御外部风险提供坚固依托。站在新历史节点上,扎实开展强链补链行动,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持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物质支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