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浙江如何再提速
2022-02-09|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浙江从制造业起步,以民营经济、实体经济见长,这是富民强省的奥秘所在,也是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是顺应大变局、把握大变革、应对大事件的战略选择,是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举措。


人才是第一资源


从“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到“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浙江省委一直视人才强省战略为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长策与大谋。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后,省委全会专题研究人才工作,作出《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把人才强省、创新强省作为首位战略,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目标是到2025年,将浙江省初步建成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特色领域创新具有全球影响力、区域创新体系有力支撑现代化建设的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技能人才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没有高质量的制造业人才集聚,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制造业。浙江已启动针对性引才计划,以健全产业人才库。同时,省经信厅正协同有关部门推进全省首批21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构建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实验室体系。支持之江实验室开展前沿研究和技术攻关,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实验室。支持西湖实验室建设一流科研高地,打造成为国家实验室的核心支撑。培养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到2025年建成10个高水平省实验室。



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必定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发展,高水平创新体系必须是能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互嵌、协同升级的体系。浙江若要顺利实现内生型增长,就必须打通“创新—产业—经济增长”传导路径,这其中的关键又在于打通“创新—产业”这个传导环节。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既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经济新动能转化速度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核心所在。


一方面,构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合作关系。虽然我国一直在尝试破除阻碍创新链产业链对接的桎梏,但由于科研成果转化程序复杂、成果转移中的产权归属不清等现实问题,导致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的机会较少、成本较高,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我国需要精准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对接,积极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产学研合作之路,完善各方共同发展、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相对稳定、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另一方面,突破创新过程中政府、高校、企业三角螺旋模式的思维束缚,把传统三角之外的主体如消费者、创客等新型主体纳入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范畴中,着力打通技术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高效匹配、高效协同、循环迭代。


提升企业创新能级


浙江制造业“进”的方向就是先进制造业,就是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脉络十分清晰。早在2003年,“八八战略”就明确指出:“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推动浙江制造迈上新台阶。2020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所谓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理应在创新水平、产业链可控程度、高端人才集聚度等方面,均达到全球领先。


先进制造业的主角是制造业企业。浙江制造求“进”,首要在于提升制造业企业创新能级。浙江制造走出中低端依赖,关键在创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2022年浙江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围绕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浙江将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推动产业协同创新重点产业技术联盟10个,进一步提升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能级。


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也需增强。构建强韧的产业链、强大产业集群,是加快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接下来浙江将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一手抓“专精特新”优质企业,一手推进制造业单项冠军之省建设,加快形成“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的产业链创新链生态圈。同时,推进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实施一批国家产业基础再造项目和省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推进一批产业链强链补链项目。


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在深刻变化,如何抓住先机,再上层楼,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全面创新驱动转变、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跃升,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正成为新时代浙江的历史使命。

上一篇:奉化区委人才工作会议顺利召开,宁波融象科技荣获2021年度奉化区服务人才先进单位
下一篇:浙江数字安防产业趋势如何
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浙江如何再提速
2022-02-09 | 信息来源:融象数科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浙江从制造业起步,以民营经济、实体经济见长,这是富民强省的奥秘所在,也是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是顺应大变局、把握大变革、应对大事件的战略选择,是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举措。


人才是第一资源


从“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到“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浙江省委一直视人才强省战略为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长策与大谋。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后,省委全会专题研究人才工作,作出《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把人才强省、创新强省作为首位战略,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目标是到2025年,将浙江省初步建成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特色领域创新具有全球影响力、区域创新体系有力支撑现代化建设的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技能人才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没有高质量的制造业人才集聚,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制造业。浙江已启动针对性引才计划,以健全产业人才库。同时,省经信厅正协同有关部门推进全省首批21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构建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实验室体系。支持之江实验室开展前沿研究和技术攻关,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实验室。支持西湖实验室建设一流科研高地,打造成为国家实验室的核心支撑。培养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到2025年建成10个高水平省实验室。



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必定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发展,高水平创新体系必须是能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互嵌、协同升级的体系。浙江若要顺利实现内生型增长,就必须打通“创新—产业—经济增长”传导路径,这其中的关键又在于打通“创新—产业”这个传导环节。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既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经济新动能转化速度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核心所在。


一方面,构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合作关系。虽然我国一直在尝试破除阻碍创新链产业链对接的桎梏,但由于科研成果转化程序复杂、成果转移中的产权归属不清等现实问题,导致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的机会较少、成本较高,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我国需要精准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对接,积极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产学研合作之路,完善各方共同发展、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相对稳定、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另一方面,突破创新过程中政府、高校、企业三角螺旋模式的思维束缚,把传统三角之外的主体如消费者、创客等新型主体纳入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范畴中,着力打通技术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高效匹配、高效协同、循环迭代。


提升企业创新能级


浙江制造业“进”的方向就是先进制造业,就是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脉络十分清晰。早在2003年,“八八战略”就明确指出:“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推动浙江制造迈上新台阶。2020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所谓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理应在创新水平、产业链可控程度、高端人才集聚度等方面,均达到全球领先。


先进制造业的主角是制造业企业。浙江制造求“进”,首要在于提升制造业企业创新能级。浙江制造走出中低端依赖,关键在创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2022年浙江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围绕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浙江将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推动产业协同创新重点产业技术联盟10个,进一步提升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能级。


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也需增强。构建强韧的产业链、强大产业集群,是加快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接下来浙江将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一手抓“专精特新”优质企业,一手推进制造业单项冠军之省建设,加快形成“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的产业链创新链生态圈。同时,推进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实施一批国家产业基础再造项目和省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推进一批产业链强链补链项目。


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在深刻变化,如何抓住先机,再上层楼,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全面创新驱动转变、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跃升,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正成为新时代浙江的历史使命。

上一篇 下一篇